赵宁宇:艺考还不够热

时间:2022-10-09 12:13:54

赵宁宇,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德国“德国之声”电视台、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

记者:传媒大学表演专业今年有多少人报名?

赵宁宇:有3000多人。

记者:怎样定义表演教育,它是贵族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赵宁宇:表演系的学费是一万,全国统一定价,学费并不比别的专业多。至于考前的辅导费用,据我所知,考进来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这个程序;考前辅导费不是必须的费用,只能属于个人选择。表演专业不是贵族教育,因为大多数有钱人的孩子不会去学表演,表演专业的学生按建国后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

表演人才的培养也分几个层次,既有高等的精英教育,也有中端的普及教育,同时有基础性教育。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仅高等的精英教育资源匮乏,普及性的,基础性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情况更加严重。

记者:建国后我国培养了多少表演领域的人才?

赵宁宇:这涉及到一个学制问题。80年代之前,进修的学生比例非常大,像于是之这样的表演艺术家就是从中戏进修班里出来的,他虽然没有学历,但是造诣程度远在受正规表演教育的学生之上。如果把各个学力程度,受过表演教育的历届学生统计在内,各个学校也应该培养了上万人,所以中戏北电上戏这三校在建国后培养的表演人才应该有三万人以上。

记者:真正伟大的演员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

赵宁宇:我觉得演员是需要培养的,就像优良的种子需要水分和土壤的滋养一样,好的演员也是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表演本科教育是从53年才从中戏开始的,除了院校培养的模式,还有院团的培养,各大电影厂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培养等很多形式,院校并不是培养表演人才的唯一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的扩招,表演专业名额的增多,上表演系相对来说容易一些,现在看来,院校毕业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其它途径培养的人数。

记者:传媒大学今年招收25名学生,这些学生中能有多少在毕业后真正进入演戏这个行业?

赵宁宇:表演专业的学生就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就业,比如毕业后直接签了公司,或者进了一个单位;一种是隐性就业,就是你什么单位没进,但是天天在拍戏。而我们现在的培养要以后者为重,就是有戏拍。但现实情况是,有戏拍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演戏是个很自由的行业,现在国家话剧院的演员都不一定有戏拍,更不要说刚出校门的学生。我只能这么说,我教的学生,愿意做演员的,大部分都有戏拍。

记者:在通识教育渐成大学教育趋势的背景下,表演专业的学习会不会限制学生个体的发展?

赵宁宇:通识教育是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方式还有待商榷,艺术类培养在我国都是专才教育,像北电和中戏,实施的都是专才教育,但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

记者: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离不开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目前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赵宁宇:2007年,我国影视产业的总收益是1300多亿,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发展势头非常好,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职业演员有一万人左右,非职业演员也就是群众演员有十万人上下。

记者:艺术考试过程有没有进一步透明公开的必要?

赵宁宇:艺术考试过程有国家纪委和主管领导的监督,如果有人对这个考试过程的透明和公正有质疑,完全可以诉诸法律程序。作为制度执行者,我们只能让这个考试过程更完善一些。

记者:怎样看待艺考热?

赵宁宇:艺考不热。中国的艺术考试人数如果有几千万人,这叫艺考热,现在无非有三五十万人,而且集中在一定的人群,就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在美国,有一千所大学设有表演专业,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所以我不认为有“艺考热”的现象。

上一篇:巴黎即电影 下一篇:培养娱乐产业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