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及其浓度对甲肝、丙肝IgM抗体的影响

时间:2022-10-09 12:13:18

【摘 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对甲肝、丙肝IgM抗体的影响,为分析判断临床出现的假阳性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用ELISA法检测甲肝、丙肝IgM抗体阳性标本,用速率法测其RF,中和RF后重新测IgM抗体。结果 两组标本(抗HAV-IgM阳性组、抗HCV-IgM阳性组)由RF引起的假阳性率分别为20%、25%。高RF浓度组引起的假阳性率为78%,低RF浓度组假阳性为16%。结论RF对两组标本的检测均有干扰,两组标本的干扰率没有显著性差异,高浓度比低浓度干扰率大。

【关键词】甲肝;丙肝;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机体针对IgG Fc段的自身抗体,血清中检出的多为IgM型[1]。病毒性肝炎抗体阳性标本的检测中,RF阳性检出率也很高,国内外学者也注意到RF在某些情况下可干扰病毒性肝炎的检测,特别是IgM型抗体[2]。但直接用病毒性肝炎IgM抗体阳性血清中存在的RF研究RF对其影响的报道很少。本实验用ELISA法测得甲肝、丙肝IgM抗体阳性血清,中和其中的RF后重新测定,说明RF对甲肝、丙肝IgM抗体的检测有影响,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为本单位免疫室近一年的常规检测IgM抗体阳性标本,分为两组,A组:抗HAV-IgM阳性标本20例;B组:抗HCV-IgM阳性标本20例。以上标本HBsAg为阴性。

1.1.2试剂IgM抗体试剂盒由中山生物工程公司提供,RF测定试剂由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冻干羊抗人IgM诊断血清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1.3仪器美国Beckman公司Array 360系统,美国BIO-RAD Model-3550 μV酶标仪。

1.2方法①RF测定用速率散射法。②抗HAV-IgM阳性血清作1∶2稀释后用ELISA法重测,所得阳性标本与另一组标本按100 μL血清+100 μL羊抗人IgM诊断血清混匀,37℃ 30 min后,移置4℃过夜[3]。中和血清再用ELISA法测定。

2结果

2.1RF测定结果两组40例标本中,RF阳性标本27例(RF>20 IU/mL),其中高浓度(RF>160 IU/mL)15例,低浓度(RF

2.2RF对A组标本的影响A组标本中测出RF阳性标本14例,中和这14例标本RF后再测,结果4例转为阴性,1例为弱阳性,对照孔(RF

2.3RF对B组标本的影响B组标本测出RF阳性13例,中和这13例标本后再测,结果5例转为阴性,对照孔及其他15例仍为阳性。

2.4RF对两组标本影响的比较以上结果表明,RF对两组检测均有干扰(表1),把两组结果作x2检验,RF对两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43,P>0.05)。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

2.5高浓度RF与低浓度RF引起的假阳性比较把27例RF阳性分为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组,比较它们对IgM抗体检测干扰率大小(表2)。作x2检验,两组差别有十分显著意义(x2=3.257,P

3讨论

1)RF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存在的血清学标志,凡对血清IgM能产生抗体者均可在血清里检测到RF。在1%~5%的正常人中也存在,有报道称正常人群中RF阳性率南方人比北方人高[4]。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慢活肝、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等)也可检测到RF。因此RF在病毒性肝炎IgM抗体的临床检测中引起的假阳性率较高,应予以重视。

2)RF对病毒性肝炎IgM抗体类抗体检测有干扰已有不少报道,本实验RF对两组标本都有明显干扰也证实了这点。其原因可能是RF能与包被的抗u-IgG段结合。在干扰标本中,RF有阳性浓度高达620 IU/mL,也有阳性浓度为44 IU/mL的,而在无干扰标本中同样也有高浓度和低浓度阳性者。这似乎说明对某一个体而言,RF对病毒性IgM抗体的干扰并无规律可循。其原因可能是RF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和同系特异性[5],一种RF并不能与所有的IgG分子的Fc段抗原决定簇结合,只有当RF抗原决定簇与IgG分子上Fc段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互补性才能结合,即只有当标本中血清存在能与IgG结合的RF,同时RF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本次实验能引起干扰的最小RF浓度为44 IU/mL)时,才能有效地与标本中病毒肝炎IgM抗体竞争性与抗u链结合,从而造成假阳性。因此RF与IgG Fc段结合是随机的,并无规律可循。所以某一标本中RF是否引起干扰事先很难预料,并不是RF浓度高的标本就一定引起干扰,低浓度就不会,这也被本次实验所证实。但尽管如此,在实验的结果中还是可以看到,对群体而言高浓度RF的干扰率明显高于低浓度RF。

综上所述,由于RF在正常人及多种疾病的人的血清中都存在,因此常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在检测到此类IgM抗体阳性标本时,最好能中和RF后重新测定,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东海,陈昕,董怡.结缔组织病[A].见:赵武述.现代临床免疫学[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590.

[2]张正,陶其敏.乙肝病毒感染中类风湿因子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1985,1(3):173-175.

[3]Mortiner,et al.The anti-HBs-IgM repose in the acute andconvalescent phase ofacute hepatit[J].Jinfect,1981,3:339.

[4]江义和,等.乙型肝炎IgM-抗HB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杂志,1984,4(2):120.

[5]侯馨岳,等.ELISA检测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中RF干扰问题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8(1):51-53.

(收稿日期:2009-04-30)

上一篇:AVL Compact 3血气分析仪定标及检测中常见故障... 下一篇:彩超与红外线扫描在乳腺体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