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写新篇

时间:2022-10-09 11:44:44

请先读一篇优秀的小小说:

把木梳卖给和尚

王颖 陈圆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不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三个应聘者:小伊、小石和小钱。

负责人对剩下的三个应聘者交代:“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10日期到。

负责人问小伊:“卖出多少?”答:“一把。”

“怎么卖的?”小伊讲述了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指责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小伊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又问小石:“卖出多少?”答:“10把。”“怎么卖的?”小石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小石找到了寺院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小石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小钱:“卖出多少?”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小钱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小钱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小钱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完,好戏跟在后头。住持希望小钱再多买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当今,招聘、应聘是寻常事,本文却写得极不寻常:其一,招聘题目刁钻古怪,“把木梳卖给和尚”,几乎与缘木求鱼无异,令人望而却步。其二,应聘者各尽其能,或劝说,或建议,或策划,但成果差别巨大。其中小钱的竞聘招数――发挥梳子的附加功能,制成“积善梳”,无疑是绝妙创意。

读过《把木梳卖给和尚》之后,如果要你以上面的故事为由头,续补数段文字,另写一篇立意上新颖脱俗的作品。你将如何构思呢?请再品读下文:

竞聘

尹全生

一著名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要选聘一名营销人员。由于待遇十分优厚,应聘者蜂拥而至。

招聘题目出得刁钻古怪:请你想办法把木梳卖给和尚。光脑袋的和尚要木梳干什么?绝大多数应聘者无计可施,含恨退出。剩下为数不多的应聘者领取了木梳,抱着试一试的侥幸心理,各自推销木梳去了。期限定为10天。届时,各应聘者需将销售成果报招聘负责人,公司以销售成果为据选聘1人。

以后的招聘过程,我的朋友王颖和陈圆已写成文章,叫做《把木梳卖给和尚》,发表在《跨世纪人才》杂志上。文章的大意是:10日期限到,有小伊、小石、小钱三人前来报告销售成果。

小伊卖出1一把木梳。报告说自己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脑袋正发痒的小和尚,小伊说用木梳挠痒比手爪子管用,小和尚就买了1把。

小石卖出10把木梳。他去一座名山古寺推销,见进香者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对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庙宇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头发。”住持采纳了小石的建议,买了10把木梳。

小钱卖出了1000把木梳。他说自己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我有一批木梳,您着人在上面刻上‘积善梳’几个字,不但成了赠品,而且可加价出售,大发横财。”住持大喜,立即签了1000把木梳的订单。

王颖、陈圆两位朋友的文章到这里也就完了,因为小钱中聘已成为定局,跨国公司的招聘工作也该结束了。

遗憾的是,当王颖、陈圆随欢天喜地的小钱离开招聘现场,招聘人员正在收摊子的时候,第四个应聘者小卢满头大汗地赶来了。

“对不起对不起,我乘的车在途中抛锚,耽误了时间。”

负责招聘的老外用瞧不起的眼神打量着他,问:“你销售了多少?”

“已经到手的订单有5万把。”

“什么?”老外惊得目瞪口呆,接过订单看了一遍,又惊又喜地问,“你是怎么推销的?”

“没费什么劲儿,仅仅打了个电话而已。”小卢点起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吸起来。

老外忙拖过一条凳子给小卢坐,又泡了一杯茶递过去:“快谈谈详细情况。”

小卢吐着烟圈,绘声绘色地讲开了。原来,小卢并没有像前三位应聘者那样吃苦受累,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去求人,而是给在市宗教事务办公室当头的铁哥儿们打了个电话,请铁哥儿们想办法帮忙,并保证事成后两人五五分成。铁哥儿们就让秘书起草了文件,要求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寺庙,必须认购木梳多少多少,否则,停发工资,降低寺庙及住持的行政级别……

各寺庙接到红头文件不敢怠慢,纷纷认购,并将订单呈报到市宗教事务办公室……

老外听完,又是喜又是忧:“你这样做也算销售?”

小卢道:“这你们老外就不懂了――在我们中国,经营市场首先要擅长经营官场,抓住官场就等于抓住了市场。”

老外通过电话,将小卢的情况汇报给公司老总。老总当即表态:“打开中国销售市场,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

显然,该文是由《把木梳卖给和尚》巧妙发挥而来,或者说是作家读上文而生发出的独特联想、感悟和再创造。

该小说中,应聘结果陡地有了变化。拔得头筹者小卢,与其他三人相比,既没磨破嘴皮的劝说之累,又无风餐露宿的奔波之苦,仅凭一个电话,便马到成功,不但其销售数量遥遥领先,而且他的经商“理论”――“抓住官场就等于抓住了市场”,可谓石破天惊,令人深思,催人警醒。

作家尹全生能有如此奇巧的“借题发挥”,体现了他洞若观火的眼力和高超精湛的笔力,自然并非一日之功。我们细加品味,便可从中获得诸多启迪,不是吗?

上一篇:写出真情实感为何这样难 下一篇:隔离开关的操作闭锁回路失效原因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