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血液发放程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时间:2022-10-09 11:05:34

完善血液发放程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关键词] 血液发放程序;临床用血安全;核对制度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121-02

血液发放是安全输血链条中的最后环节。为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血站必须及时、准确发放合格血液。血液及血液制品出库合格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零差错,准确无误发放血液,建立完善的血液发放程序,实行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核对制度至关重要。它是血液的质量保证,是血站的生命。以下为我站就采供血机构建立、完善血液发放程序的情况总结的几点经验:

1 根据新法规,制定血液发放程序,建立标准操作规程

2006年,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相继实施,我站根据新法规,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了采供血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制定了血液发放标准操作规程。完善了血液发放程序,严把发血关,严把血液质量关。规范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差错发生,杜绝不合格血液流入临床,确保患者用到安全、及时、有效的血液。

2 完善供血程序,严格执行血液发放操作规程

2.1 建立临床用血、订血程序

血液预约即用血单位对所需血液的品种、血型、数量等的预先约定[1]。全市各医院与血站实行了计算机联网,签定用血合同。订血方式采用网上订血和电话订血。订血内容包括:医院名称、血液品种、类别、规格、数量、订血日期、需要日期、医院备注、血站反馈、确认状态、订血人员及血站反馈。血站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评审、确认。包括用血机构资质、血液品种、数量、供应时间、方式、供应能力。需要用全血、血小板、洗涤红细胞者应提前24小时预约。如采用电话订血,应保持环境安静,全身心地投入,听准对方所说,复述对方所需血液的各项要求并及时记录备案,得到对方确认后转抄在送血计划单上。血库内有血型、制品紧缺的情况要做好解释工作。电话应录音,以备随时查询,杜绝订血方面的差错发生。

2.1.1 坚持先进先出的发血原则根据血液保存液成分的不同,血液有其特定的保质期。通常红细胞类为35天,冰冻血液成分类(冰冻血浆、冰冻血小板、冷沉淀)为一年。发血时,以血液保存期为序,遵循先进先出,避免血液过期作废。但对确实需要新鲜血者例外,如尿毒症、白血病患者等,应制定出详尽的对照标准,按标准给予相应的血液。

2.1.2 严格的物理观察库存血根据保存时间、温度以及不同的保存液将发生各种变化。其中有的对血液质量影响不大,有的将使血液严重变质,如在临床输用,将造成严重的反应,甚至使患者死亡。所以在发放前必须用肉眼观察鉴定血液质量。鉴定血液应在充分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血浆与红细胞尚呈混合状态,可静置24小时,待血浆析出再作检查。在发放过程中,凡发现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有破损、漏血;③血浆中呈乳糜状或暗灰色;④血液中有明显凝块;⑤红细胞含量太少;⑥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⑦未摇动时血浆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界面上出现溶血;⑧红细胞层呈紫红色;⑨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2]。

2.1.3 成品库中不合格血液的处理已入成品库的血液,在发出时经最终外观检查挑出的不合格血液;因储存过期的不合格血液;因质量问题退回的不合格血液等,分别进行标识、隔离和放置,经确认后发放至不合格库中。原则上对发出的血液及制品不准退回,凡属质量问题由权威部门经过检定后,确属供方所致,予以调换。

2.2 严格的血液装箱要求和交接制度

遵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中有关规定,严格按血液装箱要求操作。将冰袋用多层纸包起来,放于血液或血浆四周,高温天气、长途运输血液,冰袋的数量与血袋数量想当[3]。规定来站取血人员应持专用储血箱或保温设备,由医院医护人员到血站取血,不得由患者家属代替取血。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并向取血人员说明所取血液或成分及运输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以免运输过程中因温度过高或机械作用导致的溶血现象。对于不同血液品种,不同保存条件,发往不同医院的血液分别装箱,并附装箱单。运输箱要有明显标识,应注明血液种类、血液数量、出库时间、温度、目的地。血液送达目的地记录送达时间、温度,清点数量,复核质量,共同确认,办理交接手续,双方共同签字。

2.3 严格核对制度,准确发放血液[4]

血液的发放工作关系患者的生命,不能有半点马虎。严格的核对制度对患者用血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建立血液出库三人核对制度和三核对制度,即血液发放时,装箱人员、条码扫描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三人共同核对。对订血合同、用血单位、血袋上下条码、血液的外观、品种、类别、规格、数量、出库方式、计费和付款方式逐条逐项进行核对。使订血合同、血液实数、血站血液出库单三者完全相符,确保正确无误发放血液。实行严格的核对制度以来,我站未出现过一例血液发放方面的差错。

2.4 注意血液发放环节中的冷链要求

血液发放环节中的冷链工作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措施。送血前运输箱的预冷工作不容忽视。应于送血前一个半小时,把提前冰冻好的冰袋放在运输箱内,其作用是使运输箱内温度达到或接近冰箱内温度。发血时,尽量缩短血液在冰箱外停留的时间,尽快完成发血的操作过程。发血环节保证车等血,避免血等车。所有这些,确保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冷链要求和冷链的保险系数。

3 血液发放记录的管理

在血液发放记录的管理中,遵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记录的各项规定,建立了完整的发血记录和记录控制程序。血液发放记录包括临床供血、站内用血、退血、报废、销毁记录。要求记录的书写应字迹清楚、项目内容完整、无缺项和漏项,需要更改时,应当保持原记录内容清晰可辨,注明更改内容、原因和日期,并在更改处签名,确保更改内容正确有效。完整的临床供血记录还应具备送血者、发血者、接血者(取血者)的签名。对血液发放记录进行定期分类、整理、装订和归档。供血的原始记录保存10年,使记录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查性和可追溯性。

4 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供血

血站应用计算机管理工作的9年中,提高了血液出库正确率和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强度和人为的差错发生。血液发放点设置了不间断电力供应(UPS),使用人员保证电子口令的安全,及时防范、检查并清除计算机病毒,采取有效措施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针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瘫痪等意外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用手工输入发血,保证了临床的血液供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医学常用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WS/T203-2001).

[2]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5-76.

[3]张钦辉,高峰(主译).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M].世界卫生组织,2002.47-48.

[4]蔡兰,刘维卓.严格核对制度准确发放血液[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20(2):28.

(收稿日期:2008-08-27)

上一篇:从专科特色护理着手开展整体护理工作 下一篇:创办《ADR简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