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啄米的启示

时间:2022-10-09 09:44:07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93-01

听说,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前,拿了一只大公鸡走上台,拿一把米硬往公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挣扎着死活也不肯吃;陶先生把米撒在地上,松开大公鸡,大公鸡自己就啄米吃去了。

陶行知先生这一做法告诉大家教育孩子不能靠盲目灌输而是要善于放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此,笔者想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

1 语文教学首先要求“真”

笔者所讲的“真”,是真实、正确、准确。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说白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这些老师千万不能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能把“经”给念歪了。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课上,老师列出了一系列古诗句,让学生辨别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特征。当问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时,不少同学说是写春季的,但是有几位同学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读诗要看得仔细全面,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绝句》,《绝句》的后两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然有雪,就应该是冬季。”这位老师不知是因为紧张没有听清楚还是真的未领会此诗意思,在学生回答后居然点头默许,所有同学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非常明显描写春天的诗句怎么变成描写冬天的了?笔者不知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即使是夏季,那高山巅上尚有积雪,何况春天或早春呢?诗句中含有“雪”字不一定是写冬景,诗句中含有“春”字未必就是写春景。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中虽然含有“春风”“梨花”,但它写的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虽然含有“二月”、“花”,但它写的是秋天霜染枫林的景象。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需要慎重去对待。在对文本解读时,应注意文本的全貌,否则就会闹笑话。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意义,由读者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但是,拓展应注意立足文本,不能走火入魔,过分标新立异,偏离主题。

有位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有了正确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健全的学生思维。但愿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去研读文本,正确体会文本精髓,正确感悟文本情操,正确去延伸和补充,不要去望文生义,架空分析,这样就会闹笑话。

如果误把白白的砒霜当成大米,从而引导大公鸡去吃,那就惨了。

2 语文教学要求“善”

笔者所说的“善”,指的是语文教师凭借巧妙的语言技巧,善待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学生不喜欢老师板着面孔咄咄逼人地传授所谓的文化,不喜欢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所谓的知识,不喜欢如同坐牢一般坐在僵死的教室里。生龙活虎的他们喜欢整天带着笑意的老师。

笔者称呼班级卫生管理不到位的姓叶的班长为“叶总管”,笔者会笑着对他说:“叶总管,你是怎么检查的呀,你看地上的垃圾……”笔者称呼不爱做语文作业的男同学为“某老板”或“某经理”,也会笑着对他说:“你将来真能做老板,吃完饭往老板椅上一躺,有事吩咐秘书去做,自己什么也不愁,你是不是想让我也为你配一个做作业的女秘书啊?”每当笔者说这些话时,同学们都会哈哈大笑,被批评的同学也在笑,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

有一次,笔者指导学生练习写对联,下联是“书香满校园”,有一位姓张的同学说的上联是“辣味全商店”。笔者说:“张大爷真是美食家,大家看他的对联多有诗意啊!令我们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笔者还未说完,同学们已经笑倒一片。

善意地对待学生,真正去关爱学生,注意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有位教育家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止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和成效。

板着面孔,机械地传授所谓的知识,不会受到学生欢迎。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善”的教学语言。

逼着公鸡吃东西,硬往公鸡的嘴里塞米,公鸡是不会领情的。

3 语文教学要求“美”

给学生以愉悦,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激发学习热情,这就是笔者所说的语文教学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激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确立课程的吸引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关键所在。

如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力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最能吸引他们的是那些精彩的故事。同时,他们争强好胜,总是乐于表现自己,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带给大家欢乐。

在教学中,凡是遇到便于表演的课文,笔者总是指导学生去表演。每当老师要求同学认真研读课文,自编自导自己组织“演员”准备上台表演时,准是群情振奋。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台词,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大大激发。课堂上我们会看到:愚蠢的皇帝头戴纸做的皇冠大腹便便地行走在讲台前,光着头的佛印和尚手拿玉米粒做的念珠傲慢地斜躺在课桌上,机警的“老虎”身披一块黄布“荡倚冲冒”那只庞大蠢笨的“驴子”……

看到这些趣味横生的表演,同学们或会心微笑或开怀大笑。他们往往会在发出笑声之时对台上的表演评头论足,通过大家的评价,表演者与观赏者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让公鸡自由地心情舒畅地去啄食,它才会健康成长。

总之,创造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一贯追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给考场作文插上高效的翅膀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