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常用虚词意义用法的辨析方法

时间:2022-09-09 04:51:24

论古汉语常用虚词意义用法的辨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13-02

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汉语中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上不能明确表示意义,而只能帮助文言实词表情达意,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文言虚词的用法相当复杂而且非常灵活多变,它不仅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就是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意义和用法也不一样。汉古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类别,在阅读古汉语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 文言虚词的特点

1.1文言虚词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借助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一句中,就借助“乎”表达了反问语气,倘若去掉“乎”字,就无法表现反问语气,而且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成为“览物之情,得无异”了。

1.2文言虚词用法灵活

例如文言虚词“之”,在“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之”为动词,意思是“去、到”;在“秦昭王闻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之”是代词,代事,作宾语。

1.3文言虚词变化大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文中,就有许多的文言虚词到今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表反问语气,现在已经用语气词“呢”代替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中的“呜呼”一词现在已经被感叹词“哎”所代替;两个“其”则分别被表疑问的“难道”和表猜测、估计的“恐怕”等所代替。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 文言常用虚词分类

2.1代词

人称代词,有“吾、予、之、其、尔、乃”等。如《出师表》中“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一句中的第二个“之”就代人物“将军向宠”。

指示代词,有“是、此、之、斯”等。如《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的“此”就指代先汉兴隆的原因,即“亲贤臣,远小人”。

疑问代词,有“何、孰、焉、安”等。如《马说》中“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中的“安”就作疑问代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一词。

2.2副词

时间副词,有“方、初、且、尝”等。例如,“方其远出海门”中的“方”就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作“刚刚”讲。

程度副词,有“极、甚、颇、少”。例如,“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中的“极”,就是“很、非常”的意思。

范围副词,有“皆、咸、俱、只”等;语气词,有“必、诚、信、其”等;频率副词,有“再、又、复、数”等。

2.3助词

常见文言助词包括有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 等;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

2.4连词

有的连词表顺承关系,如“则、而、乃”等,可译为“就”等;有的表转折关系,如“然、而、却”等,可译为“可是”等;有的表并列关系,如“且、而、及”等,可译为“又”等;还有的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

2.5介词

常见介词有“以、于、与、被、为、”等,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法基本相同。

2.6叹词

古汉语中的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数量较少。

3 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可是用法却很复杂,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注意虚实关系

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清虚实,既不要把文言虚词误认为实词,也不要把实词误认为虚词,要仔细加以辨别,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文言虚词“之”,它可以用作代词、动词,是实词,也可以用作助词,是虚词。“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以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之”用作助词用法极多,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中的“之”就是如此,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之”就是这样。

3.2注意语法结构,辨析词性

在不同的句子中,文言虚词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

例如,文言虚词“以”,在不同的句子中,根据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可作为介词、连词、动词,其意义自然不同。它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用在名词的前面,组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因此,它就作介词,可译为“因为”。“以”作介词还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根据、拿、把、按照”等,如“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拿”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输》)是“根据”的意思,“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凭、凭借”的意思等。

3.3注意文言虚词的位置

文言文用词造句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的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就与它的词性、意义等有关,所处的位置不同,则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

比如“也”,同为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所表语气就不一样。“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也”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也可不译;“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也”在句末,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呢”;“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也”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却无法译出。

3.4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果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去辨析。有的文言虚词所处的位置相同,结构也相似,可是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用法也会不同。所以,推断虚词的用法,还必须跟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

例如“而”,作为连词,用法比较丰富,表示多种关系,这就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而”前是“六跪(脚)”,后是“二螯”,都是蟹身体的一部分,自然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总之,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的作用很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在阅读古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坏境,利用多种方法去认真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上一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悟到数学美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