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不“宅心”,莫忘健身心

时间:2022-10-09 08:30:20

“宅家”不“宅心”,莫忘健身心

在我国,人们将那些沉迷于网络、不愿上学上班、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的人统称为“宅”。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宅”在家中。这一现象,引起了家长的担忧和专家的重视。有人认为,“宅”是社会功能退化的表现之一,可能与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障碍有关。那么,“宅”究竟是不是精神疾病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男两年前高考失利,之后逐渐出现不愿出门、少语少动,总是一个人闷在屋里发呆,有时可见自言自语、自笑。并且生活懒散,卫生习惯差,对家人也漠不关心。后来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这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宅”。但是这种“宅”的核心症状为孤僻懒散、社会功能退化、情感淡漠,是由疾病直接导致的社会功能损害,患者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异常。抑郁症患者同样会出现不愿出门,不愿交流,这是建立在抑郁症导致的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的基础之上。此外,孤独症、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宅”。

但并不是所有的“宅”就意味着是精神疾病。比如自由职业者,包括自由撰稿人、网络程序员、网店经营者等,他们的工作需要“宅”在家中,这不仅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为他们的事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这样的“宅”是完全正常的。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疾病引起的“宅”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患者对此没有自制力,属于“被动地宅”。经过治疗,随着疾病的痊愈,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将逐渐恢复。而正常人的“宅”,是一种他们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属于“主动地宅”。他们会认识到自己很“宅”,甚至了解“宅”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

过分“宅”存在诸多隐患

根据网上调查,由于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不稳定,“宅男”“宅女”的身体状况堪忧。他们身体抵抗力差,患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视力下降尤为明显。此外,长期的“宅生活”使得他们过分依赖网络,沉溺于次元文化(即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擅长交流,喜欢逃避现实,甚至现实中和网络中具有强烈的性格反差,逐渐形成自闭、偏激的性格和消极、退缩的生活态度。因此,“宅男”“宅女”更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怖症、进食障碍、失眠症等。

三类“宅”人需防心病

首先是青少年。因为青春期是各种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他们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抵抗,性格叛逆,极易沉溺于互联网,不仅严重影响学业,更会形成孤僻、偏激、厌世的生活态度。其次是性格内向的人。这类人本就不擅长交际,选择“宅”来逃避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有人因此成为“剩男”“剩女”。还有一些全职主妇,由于没有工作,长期“宅”在家中,思想与社会严重脱节,和丈夫缺乏共同语言,导致家庭不和谐。这些都是容易“宅”出心理问题的人群。

适度“宅”有好处

“宅”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甚至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些阶段还需要适当地“宅”。比如,很多学生要面临考试,繁重的复习任务限制了他们的外出,只好“宅”在学校看书;而工作中,我们需要查阅资料,撰写论文、书籍,为了使自己静下心来,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要“宅”一下;有些人热衷购物、聚会,但有时过度了,不仅浪费金钱,还增加了酗酒等风险,此时抽出几天“宅”在家中,让身心得以休息。所以,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交之余,适度地“宅”能减慢生活节奏,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平和心态,为进一步发展制订良好的计划。

“宅”还能做得更好

某位宅人有一张“快乐宅人时间表”。周一到周五下班后,他就会“宅”在家里。其中,四个晚上看动漫;一个晚上登录交友网站,寻找适合自己的女友;周六下午和羽毛球协会的人打羽毛球,打完球一起吃晚饭;周日下午会会老友,晚上回到家里,例行写周记,记录心得。他觉得自己很适合这样的“宅生活”,有独处也有扎堆,有清静也有热闹。

很多“宅男”“宅女”内心的根本问题是不积极、不自信。说得通俗点,就是有些事情想做,却又不敢做,于是消极对待,畏首畏尾。而这张“快乐宅人时间表”,正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生活要有目标 虽然这位“宅人”一周大部分空闲时间待在家里,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于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各式各样的交友活动,这样就合理安排好了“宅”和“不宅”的时间比例。其实,对任何人来说,“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拥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渴求。如果能找到生活的目标,给自己制订一些计划,并朝好的方面努力,就不会安于只待在家里。

“宅”得要健康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规律,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不久坐,不熬夜,不吃垃圾食品,连续上网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同时,要积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宅”得有收获 可以通过互联网认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还可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书法等,既陶冶情操,又能修身养性。

总之,我们可以选择“宅家”的生活方式,但心灵要开放一些,既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同时也要保留和外界适度的交集。

据《家庭医生报》

上一篇:歼—15总指挥罗阳猝死,提醒冬季要防心梗 下一篇:“不含防腐剂”未必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