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白眼看物欲

时间:2022-10-09 08:05:11

刚过去的暑期电影档,《小时代》系列以接近8亿的票房成功登顶。该片引发的话题和2011年的《失恋33天》、2012年的《泰[回] [父] [口]》不相上下。但和前两者多收获称赞不同,对《小时代》评价则是天上地下。

90后“四迷(郭敬明粉丝的昵称)”对电影简单的思维逻辑和五光十色的奢侈生活非常受用,甚至奉为理想。而对那些年龄稍长的观众,小时代则毫无杀伤力,影评人周黎明就激烈地表示“《小时代》是朵奇葩”。

关于《小时代》的褒贬之声,并不针对郭敬明的导演水平,而是集中在影片向观众传递出穷奢极欲的消费理念,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其实,“金钱无罪,消费有理”,如今社会,要求所有人过上柏拉图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一个合理的、有智慧的物质欲望,就会转变成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动力。与其洪水猛兽般的排斥消费,或是犹抱琵琶的遮遮掩掩,不如正视人们的物质欲望。只要控制得当,它就是努力的动力。也许正如郭敬明所说“可以勇敢一点,大家来讨论它是好是坏,你是凌驾它还是做它的奴隶”。

新拜金主义

如果你是名牌控,《小时代》绝对可以满足你,电影里出现了近百个奢侈品的镜头。而《小时代》最受争议之处就恰恰也在于郭敬明用尽心思打造出的“奢侈世界”,影片主角所到之处尽显奢靡:东方明珠下的游泳池、充满现代感的写字楼、摩登的陆家嘴夜色……

奢华生活的背后,唯“物”主义和拜金气息刺激着每个观众的神经:随便一把椅子、雨伞都是手工定制,一盏吊灯30万,一个杯子两三万,“时代姐妹花”穿的是香奈儿、迪奥,戴的是卡地亚,挎的都是LV,最后品牌赞助多到片尾出了一屏都出不完。有些人更被影片所表达的恋物情节雷得风中凌乱,比如四姐妹集体失恋后,去闺蜜家中感受奢华,穿金戴银后就瞬间释然了;大学时代的恋爱,明码实价,的物质需求……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都是受金钱的指挥。

不过,也有人为奢侈品的存在意义正名,《小时代》的赞助商在采访中说“奢侈品都是有文化含义的,不同的品牌可以代表、暗喻不同的人物性格。”无论怎样的观点交锋,不可否认的是,《小时代》获得了90后的喜爱,代表了目前很大一股消费潮流——拜金与败金。

传统意义上,拜金是指对金钱崇拜,不顾一切的痴迷,认为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念。而败金是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透支的疯狂消费。

这些从前被人批得一无是处的“调调”,在如今的年轻人眼中却获得了合理性,并进行了某些改良。他们说拜金是指看重金钱,培养财商的理财、创富理念;败金则是合理消费,拉动内需,让生活变得更有质感的进步。此般新解,让拜金与败金与奢侈彻底决裂,更添了几分褒义。

其实,这种与时俱进的“拜金主义”和“败金主义”未尝不可。据某权威网站调查显示,5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创业目的为了获得金钱,32%的人认为是为了证明自己。这足以力证,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羡慕贫困高洁的陶渊明,与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倒不如把改善生活作为目标来得实在。

财商很关键

进入9月,“开学烧钱季”又到来了,有数据显示,今年北上广入学的大学新生花费近8成超过万元。从学费、住宿费、交通费、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到电子产品……种种花费把开学季变成了“烧钱季”。有父母坦言,在庆祝孩子实现大学梦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这一现象与目前青少年财商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根据此前公布的中国首份财商报告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理财、投资几乎没有概念,但对于潮流、明星、各种各样的国际品牌却非常熟悉。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财商教育的严重缺失,或许会让中国孩子成为毁掉的一代。

李嘉诚在自传中写道,他是一个非常看重金钱的人,曾因丢了一枚硬币,亲自搬开下水道盖子寻找。是啊,如果不看重金钱,不在意金钱的人,怎会获得财富?而这种“拜金”更多的还包括珍惜金钱的态度。如果财商教育从未缺失,孩子们早早地学会了量入为出,对攀比之风具有免疫力,那么,步入社会之后就不会出现那么唯利是图的问题了。

所谓财商,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体现为理财方面的智慧。财商教育不是让孩子“钻进钱眼里”,而是培养其正确面对财富,让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行为习惯上,合理规划、预算、科学储蓄自己的零花钱,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思维模式上,训练他们做财富的创造者,享受生活时,又要懂得抓住机遇。

在消费上,许多老人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但节约若走到极端,则是压抑自己,降低生活质量的苦行。根据今年年初的《2012中国少儿财商调研》白皮书显示,对自己用过的钱是否有“一笔明白账”?34.8%的孩子说,是笔糊涂账,只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花过的钱,反映出相当数量的儿童自我监控意识不强。试想,如果从小教会孩子如何“合理败金”,懂得购物“货比三家”以及精打细算,岂不是很好?

最后,我们看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小时代》的评语:“赞美《小时代》是一件有风险的事,脑残粉的帽子随时都能戴上。不错。它浮华、做作、物质主义,它故事浮夸、造境虚假,它的感情观肤浅、极端,它对青春的认识一点也不深刻,但是,它在记录、书写、表达一种独特的青春形态。姑且称之为‘炫青春’。”也许,青春一代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与其一味否定、打压,不如挖掘其中正能量的一面。

上一篇:文艺是对内心的消肿 下一篇:修复瘢痕药物,效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