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绒棉超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9 07:56:28

细绒棉超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十三团典型高产棉田的棉铃空间分布特征、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高产棉田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 棉花;高产棉田;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随着滴灌技术在我区的推广及逐步走向成熟,如何提高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典型高产棉田进行了技术调查和产量鉴定,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特征、棉铃空间分布特征及各项栽培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一、产量组成结构

棉花的产量结构由收获株数、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构成。

1.收获株数分析

对高产棉田的统计结果表明:亩收获株数在1.4~1.7万的范围内均可获得亩产皮棉240kg以上的产量。

表1 2010年不同收获株数高产条田数

密度(万/亩) 1.4~1.5 1.5~1.6 1.6~1.7

条田数(个) 2 3 1

2.亩总铃数

高产棉田的亩铃数一般在11.0万个以上,以11.0~12.0万的比例最大。

3.单株铃数

多数高产棉田的单株成铃数在6~9个范围。其中,以7.5~8.5个的比例最大。

4.几个类型超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

从表2中列出的几个类型超高产棉田的产量结构可以看出,1.5万株左右的中密度棉田,实现超高产主要依靠较高的单株成铃数;超高密度棉田主要依靠特高的收获株数,群体调控难度大;高密度棉田,产量构成因素之间比较协调,且每个因素的指标都比较容易达到。

5.高产棉田的植株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高产棉田的株高平均在73.8 cm,果枝台数在7~10台,单株成铃在6.5~10个之间,成铃率高平均44.1%。

二、棉铃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棉铃的空间分布能反映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及其合理性,预测产量和棉纤维品质;同时还可分析栽培措施,进而为总结高产经验和教训提供资料。

1.不同密度的棉铃空间分布

表4表明,随密度增加,下部铃增加,而上部铃比例减少,中部铃相对稳定;同时,随密度增加,内围铃比例增加。

2.不同单株果枝台数的棉铃空间分布

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果枝台数的增加,上部铃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但下部铃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随着果枝台数的增加,单株成铃也随之增加;果枝台数超过11台后,铃的比例也随之增大。

3.不同单株成铃的棉铃空间分布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单株铃数的增加,上部成铃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呈正相关,但空果枝率却是负相关;横向分布以内围铃为主,单株成铃达到9个以上,第1果节成铃比例最大,随之是第2果节,第3果节也有成铃,但单株成铃在9个以下的第3果节没有成铃。

三、实现高产棉田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1.合理密植

以高密度为前提,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优化株行距配置,确保棉花苗匀、苗壮,解决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使产量构成因素之间比较协调,且每个因素的指标都比较容易达到,而且风险较小。

2.科学调控

科学调控,降低植株高度,塑造理想株型,提高成铃率。从高产田株式图显示,棉株高度从子叶节开始,平均株高为75.0 cm,主茎节间平均长度5.5cm,实现 “棉株大小匀,节间伸长匀,果枝伸长匀,结铃分布匀”。

3.节水灌溉与科学施肥

协调好滴灌棉田水肥调控与化学调控的关系,坚持“水肥调控为主,化学调控为辅”的原则;坚持基肥、滴肥、叶面肥三结合;水肥调控要及时到位,高产棉田在抓好棉株内围铃的基础上,应抓好一定比例的铃,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产。

4.综合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四结合。从开春前的消灭虫源、铲埂除蛹,到苗期加强虫情调查和防治,对棉蚜、红蜘蛛采用“查、插、抹、摘、拔、涂”的防治方法,做好棉铃虫的预测预报和田间调查、监测工作,把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蛀铃率,达到高产的目的。

上一篇:蛋鸭增产新技术 下一篇:浅谈大豆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