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滦平县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8-09 08:08:05

对滦平县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通过对滦平县日光温室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为今后滦平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温室;蔬菜;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四大主导产业(注:以肉鸡为主的“肉鸡产业”,以“无抗猪”为主的生态有机猪产业,以肉鸭为主的肉鸭产业,以温室蔬菜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之一,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温室总量具有了一定规模后,生产经营中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季节性过剩等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调优结构,提高质量,畅通渠道,增收增效,以促进我县温室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从温室投入、经营品种、规模、流通渠道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县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温室蔬菜起步于90年代初,从最初用简易竹木大棚零散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经营品种也初步实现了多样化。以温室蔬菜为主的精细菜成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蔬菜年均衡供应水平大大提高,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谈,实现了周年生产供应。同时温室花卉、葡萄、香瓜、草莓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也有较大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县冬暖式温室个数达到12368个,比上年增加近千个温室,增长9.1%,占地面积达30920亩。其中种植蔬菜的温室11355个,食用菌温室870个,林果温室120个,花卉大棚23个。以温室面积3.5万亩计,我县城乡人均占有温室面积已达70.7平米。其中,温室蔬菜年产1.4亿kg以上,占蔬菜总产的38.9%,人均占有温室蔬菜424.4kg。可见,温室蔬菜已成为我县居民“菜蓝子”的主要场所。但是,在看到温室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温室质量普遍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室成本普遍较低,使用寿命短。我县绝大多数温室均为土墙结构,这种温室取材方便,对质材要求不高,每亩温室成本在20000元左右,且使用寿命短,仅为5~8年,而且多为90年代初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主要编制袋装土为墙体、水泥杆为骨架。二是土地及空间利用率低。温室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为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同时保温、采光性能差。三是结构性能差、抗灾能力弱。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大风扯破。四是技术含量低。大多数温室的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极不协调。五是科技含量高的温室少。就温室结构而言,我县没有增温设施的冬暖式温室,在灌溉方式上采取节水滴灌的温室只有827个;目前尚没有大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日光温室。

2.经营品种单一,规模小

从温室经营品种看,76.7%的冬暖式温室用于蔬菜种植,并且绝大多数是西红柿、黄瓜、绿叶菜等大路菜,品种较单一。而邻省的寿光温室种植品种多达400多种,并且优稀特品种占到一半以上。同时,尽管目前我县蔬菜产业有所发展,但温室仅有1万余个,占地3.5万亩,与寿光的28万个大棚、占地25万亩相比,显然规模偏小。

3.蔬菜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不稳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特别是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以来,各地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普遍地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随着蔬菜生产规模(尤其是温室蔬菜)的逐年扩大,使蔬菜生产呈现出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季节性过剩等问题,市场竞争加剧,蔬菜价格普遍呈不稳定发展趋势。从蔬菜消费价格看,截止目前,我县蔬菜价格同比平均下降25.1%,尤其是几类大路菜今年春节期间价格全部下滑,其中:西红柿平均价格下降7%;黄瓜平均价格下降11.6%;绿叶小菜价格上升17.2%。

4.温室效益各有差别,品种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我县绝大多数温室经营农户以手工操作为主,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下,从而温室效益偏低。从统计数据汇总看,反季节温室蔬菜平均亩收入为12000元;食用菌温室平均亩收入7087元;花卉温室平均亩收入7539元。而邻省的寿光由于注重了温室的科技投入,先后推广了温室太空椒、温室葡萄、温室油桃、温室金皮西葫芦、温室螺旋藻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品种,温室效益明显较高,并由此出现了一批“十万元田”温室,实现了温室的高效发展。

5.信息、流通渠道不畅

温室经营分散性、随意性大,市场信息闭塞,盲目性大。在温室经营上,往往不是根据市场需求经营,而是一家经营什么大家都经营什么,一哄而上,缺乏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而且分散随意的种植方式和品种、数量、质量,很难与企业达成固定的供货关系,从而使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产品卖不出去,严重影响温室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农民的再投入能力。

三、措施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温室设施水平

今后的温室建设应向现代化、自动化、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方向发展。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温室结构、引进新型的设施材料,实行自动卷帘、配套增温、滴灌等设施,狠抓温室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强抗灾抗害能力。

2.温室生产方向应由扩大规模向优化品种、培植特色方向转化

在温室蔬菜种植上,有规模才能有商品量,才能吸引商家。不过从我县实际来看,发展温室规模要积极慎重,不仅要在数量上上规模,更要优化经营品种,在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不能不分品种盲目扩大规模,质量、花色品种才是温室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充分利用温室遮荫降温作用,积极发展西红柿、苦瓜、西兰花等越夏种植。要在满足我县居民对反季节蔬菜消费前提下,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同时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营养的蔬菜深加工产品。

3.配合农产品标准化,大力发展绿色高效食品

加入WTO后,农业特别是农产品面临形势严峻,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县2002年开始提出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口号,截止目前,全县已经认定了24种无公害农产品和两个无公害生产基地。但享有“蔬菜之乡”美誉的付营子乡,至今仍没有一种农产品和基地通过部级认定,严重影响我县农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认真组织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检测和认证、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编写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资料等等已迫在眉睫,应尽快积极争取认定几个绿色农业基地,推出几个绿色农业龙头和几个知名农业品牌。

4.完善销售流通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农产品卖难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订单农业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该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对我县农产品销售的作用。政府要在订单农业发展中搞好规范、引导、服务和监督工作,扶持和培养一批经营农产品企业,以这批企业为龙头带动本地订单农业的发展,并且以这批企业做为开拓市场的主力军,推动温室蔬菜的产业化发展。

5.建立较完备的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温室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各级应建立完备的工作体系,明确专人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并增加农民的收入;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寿光古城乡的温室管理,就是根据西红柿的长势和地力情况,帮助菜农确定出每株西红柿留果数量和每季单棚产量,给西红柿实行“计划生产”,产出的温室西红柿不仅没有空心果,而且个头均匀、美观、着色好,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一亩温室,每穗可产0.5kg西红柿,总产量达1万kg,产量和效益是一般温室的1.3倍以上。因此,在温室生产中,技术是很关键的因素之一,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定时定期向农民服务,真正把信息、技术送到农户、送到温室里去。

参考文献

[1] 许福德.从滦平县设施蔬菜生产现状看设施蔬菜未来发展趋势.河北农业.2006,(7)36~37

[2] 滦平县“十一五”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5(11)

[3] 滦平县“十二五”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0(11)

上一篇:凤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含腐殖酸水溶性肥料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