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升本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10-09 07:30:18

中升本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2012年,辽宁省作为全国的试点省份,在部分院校的一些专业中招收中升本的学生。针对中升本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需要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不同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进行改革创新,下大力气探索有别于常规本科教育的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中升本;培养方案;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05-02

2012年,辽宁省作为全国的试点省份,在部分院校的一些专业中招收中升本的学生。交通运输专业中升本的120名学生成为了本校动车学院首届中升本新生。为认真落实《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做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衔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各相关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性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培养模式,针对中升本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架构、主要教学环节及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配备,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1]因此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和途径上形成特色,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中升本学生的现状分析

中升本学生的基础现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中没有毕业,读中专时文化课学时很少,主要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基础很薄弱(少部分学生英语只认识26个字母,数学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计算),在此基础上,若套用本科的教学课程和内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课程所讲授内容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天书,这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将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使绝大多数同学疲于应付考试,甚至于考试及格都成为难以达到的目标,因而影响正常毕业,这显然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性及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中升本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不同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进行改革创新,下大力气探索有别于常规本科教育的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主要应该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中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中升本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是围绕“培养岗位能力”这一中心进行,达到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形成既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常规本科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创新教育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并将他们的就业目标定位侧重于企业运输生产一线,而非设计研发部门,使他们更贴近于现场需求。

2.教学内容与培养途径。充分利用本教研室的专业课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发挥学生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有条件把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探索人才培养途径,避免与普通本科交通运输专业形成不良的人才市场竞争,同一专业、两种层次学生达到互补发展的格局,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层次的不同需求。

三、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1.改革的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但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在根据经济和社会需求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此在本次改革的方案中,理论教学需要进行理论课程设置的调整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实践教学需努力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

(1)细化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指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怎样把中升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升本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适合中升本学生的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上,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现状,又不能偏离本科教学的轨道。①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围绕运输现场工作需求设置,以本专业常规本科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增加现场实际运用方面的课程,适当删减理论性很强、难度很大、偏重于设计、研发方面的课程。②修改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细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实行授课内容倒推机制:即专业课授课内容要适应现场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授课内容深度适当降低;而基础课教学内容要以专业课需求为主要教学知识点。授课内容以尽可能使学生接受为目标,实现理论课内容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评价方式采用多渠道、进程式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一篇: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下一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