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时间:2022-10-09 07:22:27

论二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29-02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为削减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对策。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产生 危害 控制

二氧化碳的产生

(1)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2。

(2)石油、石蜡、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2。

(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2。

(4)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2。

(5)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2。

(6)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2释放出氧气,进行光会作用。CO2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

CO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气体,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空气中,供绿色植物自由自在地进行着呼吸(光合作用)。为人类创造着财富。

二氧化碳的危害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善,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响,就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温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二氧化碳的防治对策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10)二氧化碳的掩埋。

据科学家最近称,为了解决全球变暖,拯救地球。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地下。所以在未来50-60年之间将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方式可能会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效应的最有力的措施而被采用。

(11)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

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的难苦研究,今天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用已开发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超过世界最高水平的两倍,纳米技术的应用使每克催化剂能够催化合成140-180克塑料,每吨塑料所用的催化剂成本仅200元左右。且制成的新塑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43%。成本为0.9万元/吨,是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该项目实现了高效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塑料,成本低,可年产3000吨以上,已具备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结语

二氧化碳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界的热点,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我国将在今后五年内投入7000万元用于研究生态对二氧化碳的作用,为破解全球关注的“二氧化碳失踪之谜” 和“全球变暧之谜” 作出贡献。人类不但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且还有义务保护自然。

参考文献:

[1]罗夏.将二氧化碳“埋”在地下.科学时报,2002年9月.

[2]作者不详.深深海底是归宿――二氧化碳处理新方法.

[3]广州化学公司.二氧化碳制生物降解塑料成功实现产业化.

上一篇:辽宁传统产业集群式创新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谈妊娠糖尿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