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下)

时间:2022-10-09 06:47: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下)

前文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书法发展的繁荣局面,接下来我们将较为深入地同大家一起赏析六件魏晋南北朝各书体的代表书家和代表性作品。

一、《石门铭》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刻,由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此摩崖石刻今已割崖移藏于陕西汉物馆。汉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原汉代开凿的石门道已破废,本崖文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纪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

《石门铭》摩崖刻石。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字~10字。《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此铭书法清劲超逸,绝无重浊之气,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大部分字写得柔和多味,飘逸有致。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中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发展成奇崛开张的北碑楷书。

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安泰山经石峪花岗岩溪床。字大径尺,书体雄浑,以隶为主,间有篆、楷、行草意。其字径大小亦有差别,大多数字为竖高约35厘米,横宽40厘米~60厘米。据民国初年拓本计,存960余字。此摩崖无撰书人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邕题名》相近,后人便认为是唐邕所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多有一些不常见的俗字,如“万”、“无”二字,竟与现在通用的简化字相同。这对于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三、《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阳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刻,署朱义章书。此石在河南龙门山古阳洞,为龙门造像名品之一。其字为阳文,每字界以方格,在魏碑中极为罕见。此记的书法艺术,有意突出北朝那种严谨方朴的风格,纯用方笔,起止爽利,势如斩钉截铁。更重要就是它显现了脱尽隶意的楷法,使点画在丰厚扎实中显现出一种森严方峻的阳刚之美。用笔峻健婉畅,结构森严缜密。故其书法既具有风骨,又在端谨中显现出飘逸。

在北朝刻石中造像铭占有相当比重,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造像题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和《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最具代表性,盛称“龙门四品”。这些造像铭方拙沉着,端严雄劲,而且借于刻石,更形成笔画锋芒毕露、圭角棱厉的效果,代表着当时流行的雄伟浑厚的书风,堪称魏碑中的上乘之作。

四、钟繇《荐季直表》

钟繇《荐季直表》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的墨迹纸本,约高12.6厘米,长40.4厘米。正书,19行,墨色沉厚如漆。此表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传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安徽霍邱藏家裴景福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此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它由于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书法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钟繇所创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我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五、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王羲之书。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字,字字纵横变化,侧多姿,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帖中“之”、“以”、“为”等字,都有重复,无一雷同,尤其是二十个“之”字各具姿态,变化多端。其用笔以中锋立骨,侧锋取妍,时而含蓄中藏, 时而锋芒毕露,飞跃调动,畅快淋漓。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六、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2行15字,此作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鸭头丸帖》行笔婉转遒丽,洋溢着一股逸气。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入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期,形成了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传统,成为我国书法发展的一脉正统。钟王的书法,被历代恪守正统的书法家奉为极则,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愿做孩子的学生 下一篇:论硬笔规范汉字书写教学中的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