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房屋建筑与抗震

时间:2022-10-09 06:03:45

试论房屋建筑与抗震

摘 要:重点阐述了抓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231-01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绝大部分是砖房)和工程设施的破坏,以及次生灾害。抓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一、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标准

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小震不坏,大震不倒,修而可用。”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设计烈度7度为设防起点。其中高层建筑抗震设防规定应符合: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建筑的选址:地震引起的破坏除了直观的震动引起的建筑结构破坏,与场地和地基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历次地震调查表明,同类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场地不同,其破坏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地质条件:避免选择地质上断层通过或断层交汇的地带,特别是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段上进行建设。地形地貌: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地基条件:一般而言,岩石、半岩石和密实的地基土对房屋抗震最有利,是最好的建筑场地;而松软的,软弱黏性土等,尤其是易发生砂土液化的地区,都对房屋的抗震不利。

二、建筑构造与防震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空间环境的支承体,承担着建筑物的重力、风力撞击、振动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荷载;同时又是影响建筑构造、建筑经济和建筑整体造型的基本因素。为了防止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或破坏,必须研究下述问题,并采取安全措施,如建筑防火、建筑防震建筑防爆、建筑防尘、建筑防腐蚀、建筑辐射防护、建筑屏蔽、地下室防水、外墙板接缝防水以及变形缝等。

三、房屋抗震设计要点

(一)适当控制砖房的使用范围。砖房在地震区可适当控制使用,但要采取适当抗震措施。地震区房屋的体型要力求简单规整,平立面不要有突出部位,注意质量、刚度的分布匀称。(二)提高砖墙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房屋纵横墙的间距和房间平面尺寸不宜过大,门窗孔位置要适当,不要破坏纵横墙的拉结。各种设备管道尽量不要埋设墙内。(三)加强楼盖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当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时,宜在板端预留钢筋,相互拉结,再在板上铺设直径4mm钢筋网,现浇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成为装配整体式结构,保证楼盖能起到水平梁的作用,使横向水平地震力能有效地传布到纵横墙上,同时对纵横墙也起到围箍和稳定的作用。楼盖的受力形式宜采用连续梁板结构,以代替常用的简支梁板结构。(四)加强楼盖与砖墙,以及砖墙之间的联结。宜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的方案。采用此方案时,要注意纵横墙间的拉结、底层为内框架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不宜采用。尽可能在每层楼盖水平处设置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并与砖墙拉结。(五)重视圈梁在多层砖房中的抗震作用。圈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并使纵横墙封闭圈结,避免切断不利拉结。(六)注意做好悬挑结构、突出构件的抗震处理。对挑出墙面的阳台、雨棚、挑檐板等悬挑构件,以及突出屋面的小屋、女儿墙等,不宜挑出过大,突出过多。(七)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良好。在高程建筑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加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三种体系,均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八)地震区不宜采用砖石结构建造高层建筑。采用砖石结构的高层建筑,虽然只有7、8层高,但在8度左右地区破坏已十分严重,在lO度区则全部倒塌,采用内框架的高层建筑震害也很严重。因此,在地震区不宜采用砖石结构和内框架建造高层建筑。(九)在建筑布置上要注意抗震要求。在建筑布置上要注意:1、抗侧力结构要尽量做到均匀对称,使刚度中心接近于质量中心,以减少扭转影响。2、屋顶局部突出部分(包括塔楼、水箱、屋顶小室等)不应采用砖石结构及内框架结构,而宜将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延伸至顶,并加强构造措施。3、顶层的空旷大房间应尽量不用。当必须采用时,不得采用砖石结构,并应经抗震验算,适当加强。(十)强薄弱环节,保证施工质量。(十一)提高楼、电梯间的抗震能力,保证人员安全疏散。(十二)重视填充墙的抗震防震设计。高层建筑中,砖或空心砖的填充墙震害普遍,直接影响安全和使用。为妥善考虑避免或减轻填充墙等非承重结构的震害,可选择下列措施:1、采用强度较高、自重较轻的材料作填充墙,并与框架连牢,使填充墙成为抗侧力结构的一部分与主体结构共同抗震;2、加强主体结构(如增设剪力墙、简体等),提高其刚度,限制建筑物的侧向变形,使填充墙不裂或只有小裂;3、采用许可变形较大的材料(柔性材料)做填充墙,或者从构造上采取措施在填充墙与框架之间设置柔性接头,使主体结构变形时不强制填充墙随之同样变形。

结束语:随着现代建筑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抗震设防理论将会在建筑设计、结构体系选择、施工技术、和方法方面探索出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抗震设防办法。抗震减灾工程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的学科,随着技术、经济和测量水平的提高,国家地震动参数也在修订,房屋抗震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修订;随着越来越多新材料、新产品的诞生,建筑抗震会有更高的标准。

作者单位:青海省兴海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参考文献:

[1]姜忻良.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GB50011-2001.

上一篇:天然气工程建设管理及安全控制探析 下一篇: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