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传统产业出路何在

时间:2022-10-09 03:14:52

珠江三角传统产业出路何在

[摘要]本文运用集群升级理论和实地参与式的调查方法,通过对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经验的描述和分析,探讨珠三角传统产业面对经济困境的出路。作者认为,集群升级是珠三角传统产业面对经济困境的重要出路;成功的集群升级有赖于地方政府扮演集群经营者的角色,培育区域品牌、建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生产配套和扶持行业协会等是地方政府推动集群升级重要和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传统产业 集群升级 集群经营者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0―0045―07

一、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导致各种关税和技术壁垒层出不穷,石油等多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在国内,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金融政策紧缩、环保治理力度加强、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发生较大变动。许多行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对外依存度高的劳动力密集、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加大。笔者在珠三角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如何度寒冬、求生存,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面对困境,企业有三种选择或者三种结果,一是关门停业,二是异地迁移,三是就地升级。关门停业几乎是谁都不愿见到的结果。向落后地区迁移能否降低成本,应付危机?今年一月份笔者参与广东省发改委有关“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的研究,与我省十个传统产业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和龙头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多数与会者反映,为了靠近原材料产出地和市场,要增资扩产而本地的土地资源又已枯竭,实施战略布局的主动型产业转移早已发生。但是,以降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为目的的被动式异地转移并不多,成功的例子更为少见。目前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工资已趋平均化,再加上落后地区的交通运输成本,基础设施、生产配套能力的差距和其他不确定的制度成本,想通过异地转移应付危机很可能是一厢情愿。与会者最希望的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就地升级去应付危机。即使是转移,最好也是升级过程中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究竟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出路何在?地方政府何为?本文试图运用集群升级理论,利用近几年对东莞发展的观察,尤其是对虎门镇持续一年多实地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回答上述的问题。

二、虎门镇的案例

(一)服装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全镇面积178.5平方公里,下辖3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11.99万人,外来人口50多万人。2007年虎门国内生产总值182.89亿元,工业总产值458.34亿元,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11.10亿元,各项税收总额31.76亿元。在第一、二届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评比中,虎门镇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名。

虎门社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服装产业集群。虎门全镇服装生产企业4000多家,专业服装市场23个(商铺1万多间),专业服装布料、辅料、配料市场11个(商铺8000多间),约35万人从事服装或相关产业的工作,服装年产2.5亿件(套),销售额135亿元,税收6亿多元,产品2/3销往国内,1/3出口,拥有以纯、松鹰、灰鼠等一批超大规模的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是享誉国内外的服装名镇。

虎门何以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服装名镇?虎门人具有勇敢拼搏的精神和务实重商的传统。虎门先人以渔为生,改革开放后有些渔民借助出海打鱼,去沙头角卖鱼或者去香港探亲访友的机会,带回来一些香港时装和布料摆地摊销售,经历了“练地摊-摆街巷-进商场”的起步过程。做服装生意的人有了销售的渠道和网络,又发现服装做工很简单,于是买几台缝纫机,自己办起服装加工厂。鉴于本地服装产业的发展苗头和国内服装销售市场的畅旺,以及境外,尤其是香港的服装企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趋势,镇政府意识到虎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承接香港服装业转移。并逐步确立“服装兴镇”的发展战略。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批文号为粤字001号)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便诞生在虎门。政府对服装产业的“引导-扶持-推进”,使虎门完成了从“姓农(渔)”到“姓工”的转型,并从初始的服装市场发展成为服装生产基地,最终打造成现在的“工业虎门”。

(二)镇政府推动集群升级的战略举措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许多传统产业一样,虎门的服装产业也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土地供应日渐短缺、环保压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等压力。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镇政府及早实施集群升级的战略,提出服装产业“四个转型”的发展思路:从外延扩张向内延发展转型;从服装生产基地向服装品牌集散中心转型;从贴牌加工向创立品牌转型;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型。为了实现“四个转型”,镇政府主要实施了如下计划:

1.培育区域品牌。

笔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包括企业品牌、区域“名片”、集体商标三个层次。镇政府为了促进虎门服装产业的升级,推出了一系列创建区域品牌的措施:

首先是促进企业品牌。镇政府制定《虎门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方案》,委派专人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办理服装商标注册登记;实施“百万促名牌”工程,承诺:凡是在虎门投资创业,企业获得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奖励100万元;企业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奖励30万元;企业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10万元。在镇政府推动下,虎门服装企业在创品牌上走出一条“无牌-贴牌-杂牌-品牌-名牌”的发展道路。虎门服装生产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60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1个。已经形成了80多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以纯”、“松鹰”、“伊韵儿”、“莎琪贝尔”等。

其次是争取区域“名片”,区域“名片”是由有关机构或组织评定或授予的“称号”或批准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集群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有助于提高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有些项目还带有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镇政府的积极申报争取下,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获得的“称号”或项目有:广东省科技厅授予的“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镇”、广东省经贸委授予的“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女装名镇”,被国家科技列为火炬计划“虎门服装制造设计特色产业基地”等。

再次是注册集体商标。集体商标是指由工商业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成员所使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用以表明商品的经营或服务的提供者属于同一组织。产业集群的集体商标通常冠以地域名称,如“虎门服装”。镇政府已经以虎门的地域名注册了200多个集体商标,其中相当一部分与服装有关,目前正在准备实施推广。集体商标不但能解决中小企业的品牌问题,而且可以此为纽带组成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调、自律的作用。

2.建构公共服务平台。

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镇政府委托属下的集体企业富民公司承办。中心设有服装展示厅、信息化创新体验区、时装表演T台、服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计师交流园地等。创新中心的功能主要通过信息资讯互动、设计生产技术、人才培训交流、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拓展五大平台发挥作用。

此外,创新中心还通过构建互动网络(信息网、设计网、人才网、教学网、服商网)实现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建立与大学、科研机构、其它中介机构的联系,整合服装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塑造虎门时尚文化。

除了创新中心,镇政府还以合作、扶持等各种形式引进民间融资机构为虎门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进顾问公司为企业提供规范化管理、人才培训、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服务。

3.完善生产配套。

虎门的服装业是市场带动型的。镇政府注重产业的市场配套,突出表现在建造为产业上下游服务的两个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大市场。一是“一平方公里”的以“富民时装城”为中心的23个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内有批发商铺1万多家;二是“一平方公里”的以“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为中心的11个布料、辅料和配料批发市场,内有商铺8000多家。市场的领头羊富民集团旗下包括富民时装城、富民鞋业皮具城、富民布料市场等十大商场,聚集5000多商家。富民集团不但在虎门专业市场办一家成功一家,而且在商场设计、经营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验。现在富民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商业品牌,开始了品牌和管理输出。许多地方都邀富民去当地办贴富民品牌的商场,如,厚街镇便有富民步行街。富民这种“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虎门服装产业的扩散,也加强了服装产业链的地区资源整合,有利于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虎门的市场已经走出了虎门。

从1996年开始镇政府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服交会是国内外采购商云集的盛会,与会人数逐届增加,从第一届的40万人次增加到第十届的82万人次;成交额也逐届提高,第一届为12.5亿元,第十届达到35.8亿元。通过服交会,在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碰撞、交流中,虎门的服装产业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展,促进了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汇聚。

除打造大市场外,镇政府积极引进和扶持100多家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纽扣等配套生产企业和50多个物流、仓储、配送、货运公司落户虎门,织造了一个完善的生产配套网络。

4.扶持行业协会。

在镇政府的扶持下,虎门镇成立全国第一个镇级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和虎门服装设计师协会,2008年又成立虎门布料、辅料行业协会。各协会由镇政府服装办牵头,以“引导、协调、管理、服务”为宗旨,主要工作是协助镇政府举办每年一届的服装交易会,组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企业由来料加工向自产自销转变、由“杂牌”向“名牌”转变,组织本镇的服装企业到北京、大连等地参加服装节、展览会和交易会,到香港、法国、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参观学习,帮助企业进行品牌注册、登记、融资,发挥沟通、服务、行业自律和维权的功能。

5.开创时尚虎门。

“时尚”(fashion),或时兴、时髦、流行的风尚,是一种广泛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反应、表现并建构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形态及其精神世界。时尚并非只存在于服装领域,但最能集中体现时尚的领域是人们的衣着式样。镇政府通过建立园区平台、联盟平台、网络平台,开启时尚之路。园区平台以“时尚创意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吸引知名设计师、媒体、时尚服务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聚集园区,发挥各类信息、知识的溢出效应;联盟平台主要是建立一个网络联动机制,通过各类人才网络的信息库促进虎门适时汲取外界资源,传递世界时尚文化;网络平台是指建设一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技术手段,实现网上与网下的无缝对接。此外,镇政府还通过举办“虎门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虎门国际模特大赛”、“虎门营销小姐大赛”等活动营造时尚氛围,密切国际知名设计师与虎门企业的联系,吸引国际模特培训机构落户虎门。

最近,镇政府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东莞提出的“经济社会双转型”,制定了“四个虎门”的发展战略:发展商贸虎门;打造人居虎门;开创时尚虎门;构建和谐虎门。其中的商贸虎门、时尚虎门直接与服装产业有关。“工业虎门”已功成名就,不再在量上扩张,从工业虎门到商贸虎门、时尚虎门体现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对于以服装为支柱产业的虎门而言,工业虎门阶段以服装加工制造为主,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商贸虎门阶段以服装及其布料、辅料、配件的商贸物流、批发零售为主;时尚虎门阶段以服饰产品的展示、时尚信息的为主,所依托的是第三产业。从工业虎门到商贸虎门和时尚虎门的转变,实际上是在传统服装产业内部实行“退二进三”。

(三)集群升级战略的效应

1.对企业升级的带动。

镇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各项举措,为虎门服装企业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星城国际等几十家企业将传统的店铺销售方式升级为电子商务。“松鹰”率先引进ERP现代创新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变重生产、轻管理的局面,实现了企业在工艺流程上的升级。

值得细说的是“以纯”斥资2000多万投资服装检测中心,通过加强产品检测,重新引进新的生产系统,提高产品质量,产品从低档向高档迈进。早期单件产品的售价只有一二百元,现部分产品可售六七百元。内部设计师队伍增加至近200人,签约设计师1000多人,特许加盟连锁店每年以30%的速度扩张,目前国内已有4000多家,并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目前海外己有300多家,年产值近百亿。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和销售网络扩张了,生产能力需要相应提高。对于生产部分,“以纯”的策略是1/3与其他生产能力强的厂家合作生产,1/3外包,1/3自产。外包的主要是低值产品,以纯在虎门的工厂主要生产高值产品和打版。以纯升级过程中也实行了生产加工的部分转移,其模式是在湖北投资设厂,让原来从事管理、生产的湖北籍老员工回老家,在当地利用乡缘关系组织培训新员工。由于当地也有纺织服装的传统,老员工又有在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双赢的产业转移得以顺利实现。以纯实现了产品的升级、工艺流程的升级和“两头大、中间小”的功能升级,而且升级过程中也成功实行了生产加工的部分转移。

2.对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影响。

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带动了虎门的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虎门有90家酒店,已经挂牌的五星级酒店2家,准五星级酒店1家。酒店共有客房逾6000间,床位逾万张,年平均开房率达75%。每天前来虎门做生意的客商高达2万多人次,每天进出虎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客运大中巴1530多车次,客流量日均5万人次,每年来虎门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200万人次。虎门的房地产业兴旺,楼价每平方米售价竟比东莞均价高1000元左右,小区内100多平方的套间月租金2000多元。饮食也十分畅旺。在

金融方面,几乎国内所有银行都在虎门开有分行或营业网点,香港汇丰银行也正在虎门找地方落脚。虎门一支独秀的服装产生带来百业兴盛,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告别了“渔歌唱晚”,迎来了都市喧哗。

三、总结与讨论

(一)虎门的经验是否有典型意义

首先,目前广东的产业类型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而虎门的服装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次,广东的产业组织形态集群化的特征明显,中山市古镇的灯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的纺织、东莞市石龙的电子、佛山市顺德区乐从的家具、江门市水口的水暖器材等,传统产业集群星罗棋布。从2004年起,广东工业总产值中超过50%由集群创造。虎门服装产业就是典型的产业集群。再次,广东的产业集群有内源型、也有外源型。虎门的服装产业兼有两者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初,既有当地的渔夫变商贩,也有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海外服装产业的转移、招来全国第一家的“三来一补”企业。那么,虎门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二)“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的另类诠释

基于虎门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传统产业为主又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而言,目前阶段应对危机比较合适的选择是实行集群升级。集群升级与人们常提及的产业升级有何不同?集群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层次,途径基本相似,最终的目的也是附加值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产业升级主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的力量无法如愿地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需要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供应等杠杆,推行产业政策实现升级的既定目标,实现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或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的价值链的置换。集群升级也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解决包括集群内缺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机构、产业配套和规章制度不完善、分工合作不充分等通常被称为系统失灵的问题,不直接涉及通常意义上的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或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的置换。集群升级通过建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优化产业组织、完善相关配套,加强分工合作;通过对相关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和积累社会资本等,提升集群产品的附加值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在宏观的地域范围内,考虑产业升级是有必要的,但在微观地域范围内,尤其是在成熟的产业集群占优势的地方,考虑集群升级更合适。从长远来说,集群升级有利于积累产业升级的资金、培育产业升级的人才与改善产业升级的环境。对已形成集群的地方而言,集群升级是目前的,产业升级是长远的。

前两年,笔者在珠三角做调查时经常听到“退二进三”、减少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或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从传统产业转向发展高新产业或重化工业的呼声。虎门人知道服装产业是虎门的优势产业,并没有好高骛远放弃传统产业去追求高新产业。其实早期虎门人曾经有过教训,他们曾经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结果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虽投入很多资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却不如愿,而起初不起眼的服装产业却蓬勃发展。他们清楚,放走金丝雀,未必引来金凤凰,倒不如实施集群升级战略,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使服装产业这只金丝雀更加艳丽多彩。从工业虎门到商贸虎门和时尚虎门,实际就是在服装产业的价值链上的“退二进三”,而且如果没有当初充分发展的工业虎门,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商贸虎门和未来的时尚虎门。虽然时尚虎门尚是一个梦,由于这个梦有工业虎门和商贸虎门做基础,更有可能梦想成真。

因此,借鉴虎门的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考虑产业的升级转型时,要慎提“退二进三”、“腾龙换鸟”。珠三角以传统产业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化的地方,目前或许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集群升级上。在这些地方,“退二进三”可理解为在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上控制制造业的增长,加大研发、品牌建设的投入,适度转移一部分生产环节,发展总部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换笼不换鸟”。

(三)政府在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对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研究,人们发现:大多数集群的形成是自发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集群实现持续发展、升级却与相关机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密不可分。虎门镇政府很早便意识到服装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制定了集群升级的战略,出台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创品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装和布料、辅料、配料市场,办每年一届的服交会,设立工业园区和时尚创意园。

值得一提的是,没去虎门以前,笔者在央视看到富民的广告,以为富民是民营企业,后来到了虎门才知道富民公司是镇政府的集体企业。虎门的服装产业是专业市场带动型的。富民公司是虎门服装产业的温床、服装品牌的孵化器、创新中心的承办者,在虎门服装产业发展中功不可没。按照笔者的理解。虎门政府办富民不是作为企业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将之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抓手,公共产品、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镇政府就像集群的经营者,只不过它追求和获取的不是服装生产或销售的利润,而是这个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社会经济效益。

这种现象不是孤立的。笔者在东莞的调查中发现,东莞几个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的镇,如长安镇、石龙镇都形成了产业集群,石龙是电子信息产业,长安是机械制造和五金模具产业。这两个镇的集群产值都超百亿,都有在集群发展过程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体企业,如石龙镇的粤龙公司主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长安镇的长安集团公司则通过经营现代化的工业园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设施。因此,笔者认为虎门镇政府在集群升级过程中扮演集群经营者的角色是值得借鉴的。

(四)从“无牌-贴牌-名牌”的秘密

集群升级的一个层面是从贴牌生产到自由品牌的功能升级。虎门的专业市场,尤其是富民发挥的品牌孵化器的作用和上述介绍的虎门镇政府创品牌的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推动虎门服装产品成功地从“无牌-贴牌-名牌”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虎门从出口加工转向国内市场的转型也十分重要。研究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之所以无法摆脱贴牌生产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狭小。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消费能力日渐增长。笔者研究过的一个陶瓷产业集群,产品95%外销,企业虽然也有品牌,但由于没有经历国内市场的洗礼,用自己的牌子在国外销售的利润还比不上贴牌生产,企业只能固守贴牌生产,无法实现创造品牌的功能升级。品牌一般需要经历“地区-全国-国际”的发展,没有经历国内市场的洗礼,想一步登天成为国际品牌难之又难。2/3在国内销售是虎门服装实现从贴牌到自由品牌发展的重要条件。正是有国内3000多家品牌专卖店做基础,“以纯”品牌才得以走向世界。

因此,珠三角那些以贴牌生产为主、对外依存度高的传统产业应借鉴虎门的经验,重视开拓国内市场,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打造品牌,完成功能升级。现在,不吃窝边草的兔子可能不肥,甚至会饿死。

(五)完善产业配套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

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全世界800多个产业集群进行调查,发现生产要素对集群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有生命力、发展势头好的集群与那些走向衰落的集群相比,前者有较完善的配套。在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官员和老板经常抱怨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资源短缺,生意难做。生产要素基本上是刚性的,不容易改变,而产业配套是柔性的,改善的余地比较大。虎门打造各1平方公里的服装专业市场和布料、辅料、配料专业市场,构筑公共平台,引进各种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信息、培训产品展示等服务,举办每年一届的服交会,引进扶持100多家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纽扣等配套生产企业和50多个物流、仓储、配送、货运公司等具体措施,缔造了一个完善的生产网络和机构支持网络,为虎门的服装产业提供了完善的配套。

完善产业配套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关键。这其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

(六)集群级是城市化的依托

历史上,虎门因硝烟而闻名于世。如今,虎门因服装而繁荣昌盛。服装产业养活了虎门过半的人口,繁荣了虎门的酒店、餐饮、娱乐、运输、房地产等行业。如果放走了服装产业这只金丝雀又招不来金凤凰,虎门一下子便会人去城空,以出租厂房、房屋为生的一部分本地人便要喝西北风。传统产业可能对地方的税收贡献不大,但是能解决就业问题,带动消费,推动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

珠三角许多城市的城市化都是传统产业带动的。笔者认为,虎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值得重视。

参照集群升级的理论,结合虎门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珠三角那些传统产业为主、而且已集群化的地方而言,集群升级是目前应对危机,发展经济的战略性选择;地方政府应扮演集群经营者的角色,不失时机地推动集群升级。

上一篇: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 下一篇:20世纪我国逻辑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