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业与城市化进程:1921-

时间:2022-10-09 01:30:40

棉纺织业与城市化进程:1921-

摘要:关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一般认为是由于近代京汉和正太铁路在石家庄市附近修筑,建国以后则由于石家庄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具有的政策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棉纺织业发展在石家庄市人口聚集、产业振兴及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纺织业;石家庄市;城市化进程;近现代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0-04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仅几十年时间,便从小村庄发展成为省会大都市,成为中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个案,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即农业社会形态向工业社会形态转化的过程。①石家庄城市化开始于20世纪初,京汉铁路全线竣工和正太铁路通车,使石家庄市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此为推动力,石家庄市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铁路的兴建和运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诱因,更为重要的是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工商业趁势崛起,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员和人口,扩展了城市版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大发展于50年代的石家庄市棉纺织业,使地理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并作为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

一、棉纺织厂的兴建与纺织业的发展

石家庄发展纺织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临煤炭基地,东、南、北三面横亘着辽阔的华北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其棉质色白质优,最适合纺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石家庄市仍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镇,工商业不发达,机器纺织业更是空白,所产棉花多以外销为主。

1922年10月建成并投产的大兴纱厂使石家庄纺织业完成了由手工业小生产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的过渡,标志着石家庄近代城市化的开端和发展。大兴纱厂建成后,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迅速。1926年拥有纱锭2.5万枚,织布机300架,纺毯机8架,工人3 300~3 400名①;1928年拥有纱锭2.4万枚,织布机290台,工人3 100余名②;1933年拥有纱锭2.4万余枚,织布机390余架,工人3 200人③;1934年拥有纱锭3万枚,织布机1 000架,雇有工人3 600余名④。之后由于连年战乱,棉纺织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只有大兴纱厂一家大型企业。1948年,石家庄私营小型棉纺企业纷纷兴起,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57个,其中轧花企业5个,棉纺织企业52个。但大型棉纺织企业仍然只有大兴纱厂1家。

“一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重点投资建设石家庄棉纺织基地。1953年4月,石家庄纺织一厂破土兴建,1954年1月正式生产,仅用了1年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是“一五”期间国家纺织工程高速度、高质量的一个典范。之后又相继建成了石家庄市纺织厂(国棉六厂的前身)、国棉二厂、三厂、四厂、组建了国棉五厂(原华新纺织厂)、七厂(原大兴纱厂)几个大中型棉纺织厂。石家庄市纺织基地的建设,从土建工程、设备安装、新工培训到试车和正式生产都做到了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各棉纺企业投产后,都是一年半左右实现利税并偿还了国家投资。⑥1981年建立了联营企业棉纺八厂。1988-1989年又建立了华光纺织有限公司、石润纺织有限公司和明兴色织有限公司等3个三资企业。1957年纺织基地基本建成时,全市棉纺织行业共有纱锭462 420锭、布机14 964台;1970年有纱锭467 484锭、布机14 732台;1980年有纱锭517 488锭、布机16 254台;1990年有纱锭783 116锭、布机20 954台。⑥

从1921年开始筹建大兴纱厂到1990年,石家庄纺织工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生产到全面发展的艰难历程。1990年石家庄市共有区县以上直接从事纺织产品生产的企业81家,其中纺织局所属企业49家(含4个三资企业),区县所属纺织企业28家,河北纺校校办工厂1家,厂办三资企业3家,形成了从化纤生产到纺、织、印染、后整理以及针织、复制、色织、毛纺、丝绸、经编、服装鞋帽、纺织机械、纺专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还有比较完整的与纺织生产相配套的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建筑设计处、纺织供销公司,有配备了铁路专线、可储存3.6万吨原棉的仓库,有经营纺织批零业务的“纺织中心”商业大楼,形成了研究、设计、供应、销售的网络配置。图1―图4是1952-1990年石家庄棉纺织业经济运行示意图。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石家庄棉纺织业在1956-1987年棉纺业占石家庄总产值的30%以上,1956-1958年和1963-1979年甚至超过40%,最高值1956年棉纺织业占石家庄市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8.14%。据统计,1959年石家庄市纺织局所属的棉纺织企业利税总额共计16 157万元,是创利税的第一个高峰期;1970年利税总额共计20 639万元,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1981年利税总额共计31 031万元,是建国后的第三个高峰期⑥(参见图3、图4)。

石家庄市纺织业作为支柱行业,在全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石家庄纺织工业局共有在职职工96 260名,占全市45万名职工的21.4%;纺织工业总产值318 252万元(1990年不变价),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上缴利润(所得税)7 423万元,约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利润的60%;外贸收购总值达115 715万元,约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0%。纺织业的发展为石家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为发展医药、化工、电子等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纺织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积聚。

二、棉纺织业与石家庄人口的变动

在近代城市发展初期,人口的积聚往往是由某些产业发展带动的。棉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石家庄棉纺织业在近代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量人口就业,促进了人口的积聚,从而开启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

石家庄市人口的初步集聚离不开大兴纱厂等纺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1917年石家庄的人口大约是1 000户,6 000余人。1925年休门镇并入后石家庄人口有大幅增加。据此推断,在1922年大兴纱厂正式开工时,参与工厂兴建和纱厂工作员工在当时是一个较大的比例。1926年,石家庄总人口约4万人,此时大兴纱厂就有工人3 300~3 400人,在全市人口中占8%以上①。1927年石家庄工人不足9 000名②。此时的大兴纱厂拥有工人3 030名,占石家庄工人总数比重超过30%。

纺织工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工厂的兴建和集中,导致石家庄人口积聚和消费集中,使城市的规模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全市工商业已分为40行,商户约2 300余家,全市人口共计1 556户,人口达63 156人。⑤石家庄逐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对城市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纺织业的发展为石家庄迁入了大量工业发达城市的高素质移民。“一五”期间,石家庄建设棉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企业的职工来源是由老工业城市调入,人数比较集中的是上海、天津、唐山、高阳等城市和地区支援的技术骨干、生产骨干,在干部队伍中,一部分是由国家统一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和部分转业军人”。如1949年将天津市的原河北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往石家庄。1953年,“华北纺织管理局从天津抽调大批有经验的纺织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到石家庄”。⑥1953-1954年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建立过程中,员工有来自“天津各纺织厂职员、干部以及从天津、咸阳纺织工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分配来毕业生”。⑦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一座城市如果不能保证有新的人员补充,就无法生存下去”。移民特别是高素质、多员化的移民,不仅带来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而且节省了大量教育培训费用,具备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从管理干部到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梯度人才,同时带来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石家庄棉纺织企业逐步改革国营企业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纺织公司所属企业从1984年10月以后的招工全部为合同制工人。城镇劳动力不足时,经市政府批准,可以从农村招收,但不转户、粮关系。”⑥在这次改革以后,棉纺织企业的工人可以正常地从棉纺织行业进入或退出,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割断的棉纺织业对人口的自然吸引部分得到恢复。但是新的招工制度出现了工人“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棉纺织企业招工普遍较难,特别是纺织企业中的一线工人,招工更难。这种劳动力短缺情况的出现,企业不得不在农村招收合同制工人,并且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这一招工方式的变化不仅缓解了招工困难,而且加速了石家庄市周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业人口的大量吸纳,加快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反映了工业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也使石家庄城市版图产生了巨变。

三、棉纺织业与石家庄城市区域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仅有村民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是20世纪初期石家庄的基本描述。京汉及正太铁路通车后,家属及商民多居住在车站以西,1921年前,“街市占地一方里有半,南北稍长”①,1922年大兴纱厂在京汉铁路以东的休门村占用耕地100亩作为大兴纱厂厂址。建成后,由于大兴纱厂及其他工厂、煤市等多分布于车站东,街市在需求中不断东扩。1926年,“石家庄东端已与休门镇相连,全市面积东西约八九里,南北约六七里”①。这种发展的态势,导致1925年石家庄与休门的合并,始称石门市,并逐渐形成了桥西为商业区、桥东为工业区的基本布局,初步形成了石家庄的商业区和工业区。1930年为方便职工上下班、运输煤棉等物资,大兴纱厂投资白银2 674.7两,修建了石家庄第一个地道桥,成为当时穿越京汉铁路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在石家庄兴建由四个棉纺织厂和一个印染厂组成的纺织印染联合基地,使石家庄经济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地域极速扩张。其中,棉一厂地选址涉及石家庄市郊的任栗村、范谈村、八家庄、花园村四个村,共征用土地561.67亩,涉及277家农户。该厂建成后,占地总面积374 46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6 792平方米。之后,自棉一向东,征用农村耕地,陆续建成了棉二、棉三、棉四和第一印染厂,其中三个棉纺厂共占地总面积1 060 79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73 398平方米。石家庄棉纺一厂至四厂和第一印染厂自西至东连成一体,位于石家庄长安区和平中路北侧,连绵数公里。五个企业的生产区内部由水泥马路连通。棉一和棉二之间还配备了一个消防队。这个大型的纺织印染基地,人们习惯地称为“纺织大院”。这些企业的陆续建立,使大片农田变为工厂,多个村庄变为城市。

石家庄棉纺织产业集群建立的空间布局,转移、吸纳并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居化、规模化和城市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及中期,随着棉六、棉五和“纺织大院”的建设,建成了成片的生活服务区。1955年棉纺一厂等3个单位共建职工宿舍楼96栋,建平房188排。1988年底,市纺织公司所属的32个单位中,共建家属楼342栋,平房376排,宿舍占地总面积达87.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⑥80年代末,各纺织企业的职工宿舍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棉纺二厂的两座16层宿舍楼及一座25层职工宿舍楼与16层的“国际大厦”遥遥相对,蔚为壮观,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的一大景观。在棉纺织一厂至四厂及第一印染厂5个企业生产区和对面的纺织经编厂,这6个大型企业的职工生活区东西相连。这些生活区的建立,方便了职工生活,也带动了生活服务产业的兴起。每个生活区都设有职工医院、幼儿院、俱乐部、子弟学校,并设有银行、邮局、粮店、菜店、餐馆、商店。截至1988年底,石家庄共有17个纺织招待所,床位达1 311张。同时,石家庄还建立了河北纺织职工大学、纺织职工中专、纺织技工学校,为石家庄市的纺织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干部和技术工人。省内外著名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是由省纺管医院发展而来的。随着石家庄市城区的扩展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职工居民区南接河北省博物馆,逐渐演变成为石家庄市人口稠密、设施完善、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地区。

四、结论

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形成过程中,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相互促进,共同促成石家庄城市崛起,就石家庄的经济基础构建而言,前者更为重要。石家庄的近代工业中,“大兴纱厂与同时代的石家庄炼焦厂、车辆厂共同奏响了石家庄近代工业发展的序曲。在这3家企业中,大兴纱厂是同石家庄关系最为密切,对石家庄城市的兴起影响最大的一个。”③现代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的棉纺织业作用更为显著,棉纺织业促进了石家庄人口的集聚,扩展了石家庄城市版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石家庄工业产值中占重要地位,为石家庄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石家庄开始由轻纺城市向重化工城市转型,医药产业成为石家庄的“第一产业”,⑧棉纺织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其在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值得人们长期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引自江沛的《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2005)。

②《各县工商调查(石家庄)》,1928年9月29日《大公报》,第8版。引自江沛的《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2005)。

③李静:《大兴纱厂概况》,1933年4月7日《大公报》,第6版。

④《石门大兴纱厂设立女子工读学校》,1934年2月28日《大公报》,第9版;叶元鼎、马广文:《吾国重要棉市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9期,1934年。

⑤孟蔼盲:《石门指南》,1932年,第3页

⑥《石家庄纺织工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⑦《一棉厂志》,1990年12月第1版。

⑧《石家庄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1版。

Cott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Urbanlizaton Advancement: 1921-1990

Wu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Reason which rises about the Shijiazhuang city is generally thought because modern Jing-Han and the Zheng-Tai line constructed nearby Shijiazhuang.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ry, Shijiazhuang becomes Hebei Province's provincial capital which has the policy superiority. But, what is no need to doubt is the cott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ed an effect regarding the Shijiazhuang population accumulation, the industrial promotion, then pushing the urbanlization evolution and so on aspects.

Key words: cott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ijiazhuang city; urbanlization evolution; near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上一篇:提升河北省食品工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下一篇: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