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时间:2022-10-09 01:13:51

正所谓“诗言志”,诗歌大多是为表达主观思想情感而作。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高考古诗词鉴赏考察的核心,阅读近三年全国高考题,关于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命题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尤其是写景诗,要仔细品味诗歌意象中蕴含的情感;还有作者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含蓄的。这些,都需要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

多是复杂的,丰富的,少有单一的。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寥寥数笔中蕴含着诗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理解这类诗,就要抓住作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阶段,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针对以上三个特点,下面就复习中学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科学地、有效地把握诗歌鉴赏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1.巧分类

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主旨虽说各异,但同一类别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突破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抒怀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因此,掌握了每一类别诗歌的情感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如:咏史抒怀诗,往往将所咏史实在题目中点明。根据咏史抒怀诗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的基本特点,抓住题目和诗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再联系作者的人生遭遇,就容易揣摩并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情感了。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从题目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自然可以联想到怀古伤今的情感。诗的首句统摄全篇,奠定了极其哀愁的感情基调,接着描绘眼前荒郊的景象,最后两句点明怀古伤今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明意象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在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时,有时还要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杜鹃”“夕阳”“残荷”“浮云”“鸿雁”“松竹梅菊”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含意,因此,考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此外,要注意对某一具体“意象”的解读,需至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如“杨柳”的含义,一般是留别的象征,但有时又能表现为柔美、灵活、留恋等意义,倘若脱离具体语境,就无法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思路点拨】尽管在诗词中“杨柳”“飞絮”的内涵是固定的,即“留别”“飘忽”;也要依据词作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从词作内容与其中“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流不尽,许多愁”等字眼可见本词“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还有对春光易逝的留恋、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及愁情别恨。

3.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能生动传神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称之为“情感关键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解题时如能抓住这些字词,便抓住了解读诗歌主旨的钥匙,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阅读《]q》一诗,若抓住“有”“捋”“p”这三个重点动词,就容易发现主要写妇女们采集]q时的娴熟而欢快的特点,从而容易理解作者歌颂劳动的思想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莺啼过落花”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此题可从抓关键字词的角度进行突破。“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落花,既点明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意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一平常字眼,巧妙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通过一个“过”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4.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样的:以景作结、以情作结、以理作结、以问作结。但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用点心思,因为他们懂得结尾在全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学会仔细分析结尾,这样就可能会很快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常见的以景作结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会从结句所描写的景物中,揣摩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4]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虚 堂

寇准①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①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本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斜月”照“半轩”映“疏树”,“夜深风露更凄清”,结合注释可知,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暮年迁谪,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而这凄清的环境正是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

5.看技法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有时从诗歌的技法入手,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刘禹锡《乌衣巷》从用典和借景抒情的技法入手,就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的思想情感可从表达技法的角度入手。①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②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燕巢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鹃悲鸣的自然之景抒发了羁旅之人的悲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羁旅之人身世渺茫、半生飘零的悲凉、寂寞之情。

此外,在鉴赏诗歌思想情感时还要注意综合运用读诗和赏诗的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诗,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满足于朦胧空泛的理解,不能浅尝辄止。且表达要点化、规范化,不能写成小散文性质的文段,一是一,二是二,不似是而非,不滥竽充数。

总之,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不仅是智慧的挥洒,更是长期的积累,同学们要多读,多背,多感悟,多积累,这样,鉴赏诗歌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上一篇:别成为“有潜力”的受害者 下一篇:“说”出彩?“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