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框架下的香港定位

时间:2022-10-08 11:16:55

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框架下的香港定位

摘 要:随着泛珠区域合作的开展及其与东盟经贸联系的加强,泛珠三角正在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桥头堡。在CAFTA框架下,充分发挥香港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使香港成为泛珠三角和东盟两个经济板块对接的平台,既有助于加强内地与东盟的经济交往,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香港繁荣。

关键词:泛珠三角与东盟;香港定位;对接平台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3―0030-04

收稿日期:2006―03―0了

一、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CAFTA)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国家

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泛珠三角地处中国和东南亚交界处,有望成为CAFTA的核心,东盟则是泛珠三角走向世界首先要面对的国际市场和资源基地,双方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从总体上看,泛珠三角与东盟在地缘上接近、在经济发展上有差异,经济互补性强。泛珠三角区域覆盖着三个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地区,其中香港、澳门为第一层次;福建、广东为第二层次;其他省区为第三层次,而东盟10国的经济实力层次表现为“菱形结构”:最上层为新加坡;第二层为文莱、马来西亚;第三层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最下层为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经济优势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泛珠三角各省区与东盟10国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结构创造了双方的互补空间。

从产业结构看,泛珠三角与东盟在资源构成、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产业上有梯度,开展产业合作、相互投资的潜力巨大。首先,在双方合作发展中,能源合作倍受关注。泛珠三角除西南省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外,其他省份自然资源都比较缺乏,而东盟各国在这方面则禀赋独特,林业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非常丰富。第二,泛珠三角温带地区省份诸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农产品与东盟差异性较大,互补性强。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现,在可预期的巨额利润激励下,泛珠三角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必将放量增长。第三,双方制造业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泛珠三角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而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第四,泛珠三角与东盟在服务领域有较大的互补性,双方在承包工程和劳务、旅游业、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发展迅速。

在CAFFA框架下,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全方位发展,资金,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增长迅速。海关统计显示,2005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对东盟进出口贸易达185.3亿美元,占全国对东盟贸易的38.7%。其中对东盟出口60.9亿美元,增长24.2%;从东盟进口124.4亿美元,增长26.8%。在投资方面,双方相互投资增长迅速,泛珠内地九省区通过与东盟合作有助于释放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签订的389个中外(以东盟国家为主)合作项目中,268个项目归属泛珠三角地区9个省(区)的企业,项目投资额67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项目总数还是项目投资额,均占该届博览会中外合作项目的2/3以上。泛珠三角企业目前向东盟投资的目标,主要集中于东盟经济水平较落后、却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缅甸。

东盟国家对泛珠三角的关注,一方面来自泛珠三角地区诱人的市场潜力,更深层次则是打算借助泛珠三角全面打开中国市场,进而接受中国辐射,推动其经济发展。随着CAFTA降税计划全面启动,泛珠地区和东盟的产品将在零关税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顺利进入对方市场。

二、香港在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中的定位

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持续低迷,竞争力弱化。在CAFTA框架下,进一步发展泛珠三角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发挥其优势的机遇。尽管泛珠三角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但双方合作也存在着障碍。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泛珠三角地区和东盟各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方合作。其次,长期以来,泛珠三角和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发达国家,彼此提供市场的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第三,泛珠三角区域内部整合不足,各省区只重视本地经济与东盟的对接,导致区域内各方政策不协调,削弱了整个区域与东盟的合作。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内地与某些东盟国家关系比较紧张,近年才得到改善。

香港处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层,与泛珠三角和东盟有紧密的经贸和文化联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国际化的专业服务等优势,有助于克服两地因体制、文化等差异产生的交流障碍。因而,香港在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中的最佳定位就是成为两大市场对接的平台。

(一)泛珠三角与东盟的商贸平台 香港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带,与东盟各国地理邻近,是泛珠地区与东南亚经济的衔接地,其便捷的交通为双方发展经贸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泛珠三角企业群来说,香港对国际贸易有着丰富经验和广泛网络。而香港自建港以来一直是远东一个著名的转口港,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港口条件和海运能力,而且信息灵通,有上百年的贸易经营史和广泛的交易渠道,因此,东盟国家仍需把香港作为转口港,许多东盟进口商品经集装箱货运至香港后再改散装到东盟各国。2004年,内地是香港第一大转口来源地与目的地,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及菲律宾分别是香港第四、六、七、转口来源地,新加坡则是香港第四大转口目的地。随着与东盟贸易量的急速膨胀,泛珠三角对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及物流管理服务业的需求将更加殷切,香港成熟发达的服务业可以成为中国内地和东盟两个经济板块接触的催化剂。

(二)泛珠三角与东盟重要的融资市场 作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实施低税率政策、外汇自由政策,金融及证券市场发达,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监管制度完善。香港长期以来一直是内地与东盟重要的融资市场,为两地经济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承担着将中国金融体系和全球金融体系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在金融服务方面,许多泛珠三角的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集资,香港可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会计及财务审核服务;泛珠三角企业向外扩展及与东盟公司合作,香港律师可以提供国际认可的法律意见。同时,香港也是东盟重要的资金集散地,香港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在一些东盟国家如泰国都设有分行,东盟国家的一些企业也选择在香港融资。随着泛珠三角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香港完成中间融资过程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三)泛珠三角与东盟重要的投资中介地泛珠、东盟、香港之间相互的投资关系非常密切,互相是对方的重要投资市场。截至到目前为止,香港是中国内

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东盟重要的投资来源。香港企业作为泛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投资者,具有国际视野,凭着过去20多年在国内的开拓经验,深谙国内生产、销售等商业规则,是东盟企业开拓内地市场的理想合作伙伴。东盟各国资本纷纷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海外公司,以香港为基地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投资,目前东盟各国通过香港公司在中国内地的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20%左右。同时,香港特有的“三优四通”优势可以帮助泛珠三角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走向东盟市场。据香港贸发局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21%的被访的泛珠三角民营企业,已在香港建立了办事机构。一些品牌企业如科龙、美的、格兰仕和TCL,除在港设公司外,还充分利用香港贸发局的服务,参加展览会和贸发局组织的外访团。随着泛珠三角与东盟国家双方相互投资的增加,香港作为双方投资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三、影响香港发挥平台作用的因素

首先,香港地域狭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制造业在土地、劳动资源日趋短缺、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压力下,大规模迁至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地区。其间,由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力量弱以及港英当局的不干预政策等原因,导致香港制造业在外迁的同时未能及时升级转型,从而呈现出产业“空洞化”趋势。香港是世界上服务行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之一,服务业占香港GDP比重超过85%,香港高度依赖服务业的经济模式具有较大的脆弱性,经济的自主适应能力及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再加上香港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很强,难以单独抵御外来经济风险,这将影响香港商贸服务平台发挥作用。

其次,由于香港不是CAFTA成员,将来东盟会越来越多地考虑直接从中国内地采购,香港作为贸易转口港的中介地位将受到挑战。据统计,1985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为74亿美元,其中约有75%是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2000年,转口贸易一度占到香港贸易总额的88.5%;2002年,内地与东盟的贸易额为567亿美元,其中通过香港转口的贸易已下降至不足40%。目前,在陆运方面。泛珠三角与东盟已通过了建设昆明至新加坡泛亚铁路的计划。泛亚铁路的建成,将使内地大量物资可以从陆地运往曼谷、新加坡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在海运方面,泛珠三角地区的厦门、湛江、北海等港口城市,均在谋求进一步国际化,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货运能力的逐渐提高,大量货物可直接从沿海运往世界各国而无须经香港转运。泛珠三角与东盟对香港的依赖程度正迅速下降。

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已承诺在2006年底逐步取消金融业对外资的限制,允许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直接到内地开设分支机构。此外,上海、深圳、新加坡、曼谷等城市金融业的快速成长,必将动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新加坡金融中心是“人为创立”的,其金融市场体系经过总体设计,发展势头很猛,目前其外汇市场和金融期权市场的规模已超过香港且在业务方面构成巨大的竞争与压力:尽管香港目前仍然是本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但新加坡的重要性已明显增强,这将影响香港作为泛珠三角与东盟融资平台的独特地位。

可见,如果香港仅仅依靠自身作为泛珠三角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中介,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要进一步发掘香港的独特优势、开辟香港发挥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中介作用的新空间,香港就应该依托中国内地,为泛珠三角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提供服务。具体而言,香港应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速推进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优化香港平台作用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CEPA的政策效应 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在港正式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并已于2004年实施。以WTO多边规则和“一国两制”方针为法律依据的CEPA是国家主体和其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它消除了香港与中国内地经贸交流中的制度,为香港的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将促进香港在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合作中的中介平台作用。

1.CEPA是一个灵活开放的平台,采取了不断发展、深化的方式。在2004年CEPA实施后,有273类香港本地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准入条款涵盖18个服务行业,随后的CEPA补充协议I、Ⅱ又引入了更多开放的措施。2006年,香港输往内地的1369种产品将全面享受零关税的优惠政策,在法律、会计、分销、金融等10个服务业领域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CEPA的签署给予香港提供了一个零关税的巨大市场,香港企业和外资开始考虑在香港进行投资,使其产品通过香港顺利进入内地市场,这将有助于香港优化其产业结构,为香港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2.CEPA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安排令香港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将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它有利于在新的基础上恢复香港与泛珠三角的产业链。根据香港的优势和产业链互相配合的需要,香港在新形势下“前店后厂”协作模式中的新定位和新角色应该是:提升泛珠三角的国际化水准,为泛珠三角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高端金融、资讯服务?

3.CEPA使香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CEPAⅢ的落实,内地13亿人口的出口市场为香港经济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增强了香港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有助于其经贸平台作用的发挥。

4.尽管香港不是CAFTA成员,CEPA的实行不仅为香港打开通往内地市场的通道,也有利于香港顺利地进入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国家总理曾指出:“凡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协议,都要惠及香港”,这个重要原则将使香港摆脱不是CAFTA成员的不利影响,为香港扮演泛珠三角与东盟经贸平台的角色提供良好条件。

(二)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 泛珠三角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将为香港提供宽广的发展腹地,并带来新的服务空间和发展机会。香港通过与泛珠三角地区进行区域经济整合,扩大服务平台的范围,将提升泛珠三角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1.香港经济的第三次转型,即从以金融、地产等为中心的服务经济,向高附加值服务经济、以资讯及创新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方向转型,仅靠其自身难以实现。香港必须在经济上与泛珠三角合而为一,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加强整体联动,厘清各自角色,发挥综合优势,才能充分发挥香港自身的潜能,成功进行产业转型。

2.通过和泛珠三角地区整合物流业,香港才能巩固其航运中心的地位。港珠澳大桥修通之后,香港驱车到珠海只需45分钟,凭借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香港可开辟大量新的货源。这样,大珠江三角洲对外可以辐射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内可以影响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泛珠三角有望打造成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中心。有资料显示,如果香港的物流服务能够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使香港的海运及空运分别增加30%和35%的额外来源。

3.香港的经济是贸易与金融型的,必须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其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香港要借助其服务业发达的优势,利用建设泛珠三角的机会,逐步承担起区内主要的融资、投资和结算功能,根据开放度较高的沿海和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争取成为外资进入这些地区的基地,使香港金融、会计、咨询等服务业的地位获得提升。通过与泛珠三角进行区域经济整合,香港打造的经贸平台将不再受香港自身缺陷的困扰,而是借助于与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区域性的服务平台,更加充分地发挥香港作为泛珠三角与东盟展开经贸活动服务平台的作用。

上一篇:试析WTO框架下与转基因产品相关的贸易规则 下一篇:新一轮农业谈判关税配额的争议及中国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