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的存储介质和格式

时间:2022-10-08 11:00:01

我们之前已经按照存储介质的不同对DV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来讲存储介质和格式的关系,为什么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反复地表述呢?因为在DV视频的制作中,制作流程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着制作进度和视频的输出质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很多我所认识的技术高手,他们不一定在视频制作的某些方面特别出色,但是他们对于制作流程的把握非常成熟,这样才是可以无障碍地完成短片甚至是电影的剪辑。

如果要做到流程无障碍,那么对于存储介质和格式的关系就要非常了解,哪些格式适合哪种传播方式?哪些存储介质适合哪些类型的拍摄使用和制作?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操作的前提,搞懂了这些问题,困扰大家的视频后期制作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用前期的方式解决后期的问题,这样的制作才是事半功倍的,顺便再多说一句,DV推广和发展的瓶颈不在前期拍摄中,而是在后期制作上,谈到后期制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电脑基础、剪辑基础、软件操作基础,而视频片段的表现只能称之为素材演示,必须通过剪辑的过程才可以称之为作品,它和图片的拍摄是完全不同的。在我认识和帮助过的朋友中只有两类人:喜欢拍DV,但是不懂得后期制作的;喜欢拍DV,也懂得后期制作的。往往后者最后在DV之路上越走越远,前者总是经过几次拍摄就放弃了。

言归正传,我们来梳理一下存储介质和格式的关系。

直观的分类

磁带存储介质的摄像机可以通过采集得到AVI、MOV或者MPEG格式的视频素材,选择何种素材主要取决于采集平台和使用的需要。

如果在PC平台进行采集,那么就可以得到AVI格式的无损素材,这样的素材品质高,但是需要的存储空间也非常巨大。所以在制作某些要求不高的短片时,我们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将视频采集成MPEG格式,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空间,但是如果视频素材要进行抠像、调色、合成流程,那就尽量不要采集到压缩信号,一定要保证原素材的质量。

对于硬盘和闪存为主要存储介质的DV而言,这类DV主要使用AVCHD格式,那么我们导出视频所得到的格式就是主流的MTS或M2T格式,其实这两个格式的编码方式(编码和解码下面的文字会有介绍)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不同厂家对它的称呼不一样。

讲完了格式,现在我来说一下编码方式,这些东西对于外行来说都是专业术语,其实如果接触D V拍摄流程比较长,这些术语是非常简单的。

编码其实就如同一段密码一样,在拍摄的时候,视频画面被DV采集之后转换成专门的密码保存下来,我们的后期软件和播放器,通过解码器来破解密码,从而还原成画面。使用好的编码可以做到画质清晰但是占用存储容量极少,不好的编码则恰恰相反。我们说AVCHD格式使用的H.264编码,或者HDV格式使用的MPEG-2长GOP编码,都是一种视频转换的密码,对于咱们DV使用者来说其中的原理没有必要深入,只要了解就好。

关于格式和密码的关系,我把它们比喻成“饺子”,格式就像饺子皮,编码视频就像饺子馅,视频是由格式包裹着编码来呈现出来的。例如我们经常从网络上下载短片,你会发现有的AVI格式短片容量很大但是视频并不清晰,有的AVI格式短片容量很小但是画面清晰,其实这就是用了AVI格式的“皮”,包裹了不同的“编码馅”,对于食客来讲好不好吃只有“品尝过”再说。

视频格式和编码是可以互相搭配使用的,这就如同饺子皮和饺子馅也可以互相搭配,希望这样的比喻可以让您更好地理解格式和编码关系。

格式和编码的关系就像“饺子”,我们可以从图中简单地找到它们的关系,剩下的就需要使用者自己搭配了。

格式和器材的演变

现在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由标清向高清过渡的时期,虽然我们看到家电卖场里已经全部都是高清的显示产品了,但是拍摄器材和信号源而言,这个高清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我总是给身边的朋友们说,现在的电子产品生产的状态是“肉体走的太快,灵魂苦苦追赶”。从录像带、VCD播放机、DVD播放机、蓝光播放器这些家电的出现时间和使用历史来看,或者从电视机、投影机这些显示器的更新换代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影像产品发展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和我们关于格式分类的话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说三个经验。第一,影像产品的发展总是先更新显示设备,后更新拍摄设备;第二,每次实体器材的更换,其实是一次格式和硬件的进步;第三,这种更新换代的时间会越来越快。

如果说到专业产品,那话就谈得更多了,咱们先来简单地说说电视机的发展,其实这就是显示设备,从标清时代的4∶3画幅的显示标准,现在我们的液晶电视和LED电视已经完全变成了16∶9的画幅。我们现在来想一想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这种电视产品的,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这类电视产品的广告。它的推出和民用高清摄像机一定有好几年的时间差,即现有了显示产品,才有了拍摄器材。

从录像机到蓝光机,这个过度其实就是一个模拟信号向高标准数字信号过度的过程,期间过度的格式和编码方式有MPEG-1、MPEG-2、MPEG-4等,每一次都是压缩方式和编码的进步,而且是一场巨大的记录载体的变化和升级过程。另外,在这种演变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加快,录像机使用的年头可能非常长,但是我们手中的VCD播放器即使没有坏也会很快被DVD播放机取而代之,接下来就是DVD播放机的大幅度降价,随之被现在热销的蓝光播放器取代。

高清格式的分类

说了这么多,我们在回到格式的话题上,这样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那就是,格式和硬件的演变带来了我们身边影像器材的演变,而且一切都是和DV息息相关的。

对于DV来说,现在市场上主流的拍摄机型多为高清摄像机,价格在5000-10000元左右;其次,依然存在一些标清摄像机,不过它们已经放弃了磁带存储的方式,使用半导体材质作为存储介质,它们的价格在3000-5000元左右。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购买这类的标清产品,如果综合考量,这类标清半导体材质DV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性价比的反响很好。不过长久地看,购买这类产品没有发展空间,势必在几年之后还要更换。

我们使用HD来表示高清。现在高清DV机身上都有FULL HD的英文标识,这就证明它的画幅可以达到1920×1080,前几年还有一类产品只表明HD,它们的画幅只有1440×1080,所以不论我们是购买DV产品还是电视机这类的显示器产品,都要对1080这个数字敏感起来,看看是否是全高清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1280×720画幅的高清标准,如果我们看到DV机的参数中出现这样的数字,我们应该稍微警觉一下,因为我们国家针对高清的选择标准是1080i隔行扫描方式的,而不是720P逐行扫描方式的(关于逐行和隔行扫描的知识接下来会介绍),只有水货产品和二线品牌才会不切合我国标准贸然推出这样的产品。另外,多说一句,很多手机和数码相机在视频拍摄功能中也使用720P的标准,这类产品只把主要功能“本土化”转换了,而忽略了针对它们而言的“边缘化”功能,除此之外,从某些手机和数码相机拍摄视频的格式也可以看出这类的“小动作”。

不过无论是1920×1080还是1280×720画幅,这些都不影响我们的拍摄和使用,他们都采用16∶9的画幅,都可以在高清显示器上完全显示,所以请不要为难720P这个数据,它的存在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件大好事。

制式和扫描方式

制式和扫描方式比较抽象,对于我们使用DV而言只要简单了解就够了。在国际上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视频制式,一种是我国使用的PAL制式,另一种是美国和日本等国使用的NTSC制式。我们将这两种制式简称为P制和N制。其中P制采用每秒钟25帧的显示方式,N制采用每秒30帧的显示方式。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电影是每秒24格的艺术”,这句话不但有哲学的意味,而且说出了一个科学原理,那就是通过视觉暂存原理,通过每秒展现24张连贯的静止图片就可以形成运动的影像,电影就是如此。而我们所说的帧正代表其中的一幅画面,转换成好理解的方式即:P制每秒钟展现25帧画面,N制每秒钟展现30帧画面。

了解了帧的知识,就方便我们来说扫描方式了,也就是之前提到的i(隔行扫描)和P(逐行扫描)。我经常把隔行扫描展现画面的方式比喻成织布,视频画面好像是由无数的线条组成的,因为人眼运动捕捉的功能很慢,所以画面不会一次呈现出所有的线条,可以先呈现1、3、5、7、9这类的奇数线条,再呈现2、4、6、8、10这类的偶数线条,通过快速的扫描,在人眼中就呈现出完成的画面了。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如此复杂的呈现画面,其实这是为了信号传播的需要,当把一个画面拆分成两个画面即两个场来呈现后,就可以大大降低信号输出的频率,从而降低发射信号的功率要求,这对于远距离传播画面是非常实际的。这里我们不做深入的研究,只希望大家可以记住两个数据50i和60i,因为有的DV会通过这样数字方式来表达制式和扫描方式,50是P制每秒钟的场数,60则是N制每秒钟的场数,i代表隔行扫描。

至于逐行扫描,我经常把它比喻成多米诺骨牌,画面是通过逐行的像素扫描方式来完成的,在逐行扫描方式中没有场的概念,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DV机中有这样的数据,25P和30P,这是来表述制式和扫描方式的,25是P制每秒钟的帧数,30是N制每秒钟的帧数,数字后的P代表逐行扫描。

上一篇:三个女人一颗心微纪录片《女人和》导演手记 下一篇:关于死亡的拍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