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传播进版童书编辑

时间:2022-10-08 10:52:59

大众文化传播进版童书编辑

一、引进版童书大行其道

与出版原创童书相比,引进版童书的出版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从投入和产出来看,一本引进版童书与一本原创童书的成本相差不多,如果是绘本,引进版童书的成本可能还要低些。一些大奖和名家绘本,更是各出版机构争相抢购的对象。对于这些已积累了相当名气的童书,国内出版者基本上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成本来做营销宣传,书一出版就能博得较高的关注度。这比培养一个新生代作家或者为一本名不见经传的童书造势,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小很多。其次,从编辑加工工作来看,做引进版童书只需要找到好的译者替换翻译文本,装帧设计几乎可以直接套用现成的模板,不比操作原创选题那般费时费力。再次,在网络销售大行其道的今天,掌握渠道霸权的电商平台的选品口味集中在引进版童书上,这也成了出版机构对引进版童书趋之若鹜的风向标。

二、引进版童书的现状

引进版童书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的童书市场,掀起了童书界的一股精品化浪潮,装帧上更为新颖讲究,内容上以创意出彩,定价也颇为高端。但是,国外版权童书的大量引进、扎堆出版,也给国内出版界带来了忧虑。正由于版权的大量引进,引进版童书之间也在进行着同质化的竞争,一些童书在内容、形式上都有雷同之处,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可替代性大,竞争优势大打折扣。另外,市场上也有一部分引进版童书较为粗糙,表现为:(1)绘本的故事性较弱,情节牵强。(2)一些少儿科普图书内容过于深奥,与本国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情况不相匹配,过于超前。(3)文本翻译质量堪忧,文字生涩拗口。(4)一些引进版图书中存留大量的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没有根据本土的道德、文化价值观情况进行充分的改造或者删除。(5)盲目求引进量,忽略了对童书的深入开掘和维护,为卖书而买版权,为求单品种数量而忽略单品种效益。对引进版童书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有广度而无深度。

编辑活动是一种大众文化传播活动,需要实现信息传递、教育、社会服务、审美娱乐四种传播功能。在国外版权童书的引进和出版过程中,编辑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引进版童书已经有了现成的内容和固定的形式,但它的翻译、编辑、出版仍旧是创造性工作的集合。它要在有别于原有国家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和价值观体系中寻找平衡点,而这正是编辑活动价值的集中体现。首先,编辑要与创作者理念进行深度碰撞。编辑作为文化互动的主体一方,秉持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对国外版权的童书内容、价值进行衡量和判断,与创作者展开无形的、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交流,进而洞悉创作者的创作精神实质,理解其文化诉求和价值观。编辑对创作者理念的认可程度深深地影响着后期的编辑加工活动和营销活动。其次,编辑加工活动对童书内容的再创造。在对国外版权童书取得一定的了解和认同之后,编辑开始着手对该书的编辑加工活动。这是有明确目的和鲜明意识的内容再创造工作。第一,编辑要尊重和再现创作者的意图,不论是对童书的故事主题、教育内涵这样有形、可触摸到的意图,还是像情节的节奏安排、内容情绪和版面设计语言等无形的、具有主题辅助功能的要素,编辑都不能忽视。第二,编辑要对现有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改造,比如以创作者所属国家为主的认知和叙述角度,这有可能会使叙述不够客观,内容角度过于偏执等。又如远离本土少年儿童生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门动植物,艰深的科学知识等,这都是需要编辑做足案头功夫或者精挑细选的内容。于是,小到故事主角名字的选择,大到对情节和知识点的把控、装帧细节等,这些都是编辑的主体意识需要全方位参与的内容。编辑会把个人的倾向性灌注其中。因此,当一本引进版童书以本土语言面世的时候,这就意味着编辑已经赋予了它新的文化生命和新的文化内涵。再次,编辑以编辑活动的成果——童书产品来直面文化传播的受众。编辑要从本土的读者和购买者出发,以他们为本体来制造适合他们口味的童书产品。童书的购买者和读者是分离的,购买者通常都是大人,童书的使用者却是儿童。在讲究儿童阅读趣味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大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编辑还要与受众展开交流与反馈,获得受众对引进版童书产品的评价,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真正地满足受众的阅读和教养需要。

在时下贪多求快,急躁、功利的出版市场经营环境中,在应对外来文化产品冲击的同时,编辑更要在引进版童书的编辑工作中把握主动权,不仅将其中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更要让引进版童书更深入地参与本土出版市场的品牌构造活动中,赋予它们更多的独创性,而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第一,强化编辑作为文化中介平台的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提升文化修养,推送精华文化价值,实现文明的交流。编辑不仅要关注引进版童书中的世界因素,更要关注其民族的文化因素,解读对方的文化符号,正确认识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去粗取精,将其的普适价值与本土文化、价值观进行有机的嫁接,使其更加适合本土的文化环境,符合中国国情和审美情趣。例如像万圣节、复活节这类基于基督教的西方节日活动,像牙齿仙女、巫师这样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的人物等,它们远离本国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却又在儿童作品中泛滥,这需要编辑在编辑活动中进行一些适当的引导。第二,对引进版童书的文本要格外讲究。在文本翻译上要优选译者,好的少儿作品译者不仅仅是懂相应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更应当有一些少儿作品的文学功底或者经验积累,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语言俯下身子说话。在表达方式上,要适合本土儿童的阅读和语言习惯,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戏谑、调侃文字,要坚决清理干净,尤其不能涉“雷区”。对于很多低幼童书来说,因为幼儿是在亲子共读中靠听觉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的,所以这类童书更应该注意语言的韵律,尽可能地做到朗朗上口。第三,借力而生,顺势而为,利用引进版童书打造属于本土出版机构自己的童书品牌,同时塑造出版机构自身的品牌形象。对于引进版权童书,出版机构可以成套引进,成套推向市场,也可以单品引进,再将多个单品集纳成为套系,组建成为自己独有的本土品牌书系,例如湖南少儿出版社的“暖暖心绘本”系列,将来自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的优秀绘本结合起来,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牌,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和维护。第四,积极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引进版童书的整合。以往在一些引进版童书的编辑活动中,编辑重内容而轻管理,着眼点只在单一的童书产品上,视域狭窄。对于一些精品书(套系),可以有机地搭配、整合起来,通过整体包装后推向市场,集中优势“兵力”营销,强势攻占市场。同时,对童书产品进行深入开掘,例如与版权方合作设计童书品牌的衍生品,或者合作开发相关选题童书等,变被动引进为主动参与。

作者:周亚丽 单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太极拳文化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