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托起“能源梦”

时间:2022-10-08 10:36:18

实干托起“能源梦”

源于中原纵横四海

华北石油局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国家计委河南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其所属队伍最早于1955年从事油气普查勘探开发,足迹遍布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大庆、胜利、江汉、长庆、中原、河南、江苏、塔河等10余处油气田的发现和建设发挥了战略性先导作用,为当代中国石油天然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享有“地质战线的猛虎队”“鄂尔多斯雄狮”的美誉。2000年,华北石油局随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人中国石化。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华北石油局实现了从单纯的地质勘探单位到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科研技术服务和油气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油气田企业的华丽“转身”。目前,拥有资源量39.64亿吨,其中石油14.9454亿吨,探明率13.15%;天然气2.53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20.77%。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和后续发展潜力巨大。在陕、甘、宁、蒙、晋5省区10个地市拥有5个油气生产基地和5个主要生活基地,企业员工逾万人,企业资产200亿元,年上缴税费10亿元以上。2012年,进入郑州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行列。

华北石油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并成功进军哈萨克斯坦、沙特、也门等海外市场,成为走出中原、勇闯市场、创新创效的中原儿女典型代表。作为中石化驻豫企业,华北石油局源于中原、心系中原、反哺中原,自2007年以来,华北石油局大牛地气田累计向我省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绿能高科企业和郑州、安阳、开封、濮阳等城市居民供应清洁天然气21.06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事业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源报国 投身会战

2003年,华北石油局在陕蒙交界的鄂北工区开始组织第一轮油气上产会战,第一个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04年,工区开展以“大漠放歌”为题的群众性歌曲演唱活动以及工区运动会,引导工区78支油气施工作业队伍广大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鄂尔多斯大气田的建设中。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华北人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脚步踏遍了鄂尔多斯的每一寸土地,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能源的开发使命前赴后继。石油职工黄新顺、赵丽芬创作的《情系鄂尔多斯》歌词写道:“有谁这样无畏,让蓝天无比灿烂;将生命付于激情,高原上燃烧着青春的火焰!啊,华北人。弹奏着理想的旋律,在鄂尔多斯高原高唱了五十年!啊,华北人,舞动着信念的翅膀,在鄂尔多斯高原翱翔了五十年……”一位老石油人说:“歌里有火,把心都唱热了!”

目前,华北石油局在鄂北的杭锦旗、塔巴庙、定北等区块,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成为中石化储量第一的大气田。2003年9月7日,对外供气实现产气量零的突破;2005年7月17日,第一个10亿立方米产能项目建成投产向北京供气;2012年完成国内首个水平井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项目建设。10年来,大牛地气田已累计产气160亿立方米,实现了“边际气田”向“效益气田”的转变。

在中石化“十二五”油气增储上产总体战略规划部署中,华北石油局成为西部快上产的主阵地和打造上游长板的主力军,在鄂尔多斯盆地主战场,承担中国石化44%的原油上产任务和21%的天然气上产任务,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2011年12月4日,中国石化启动鄂尔多斯致密油气增储上产会战,华北石油局仅用3个多月就集结系统内外千余支队伍近3万人,迅速形成会战大场面。“70后”李建山和梁文龙接过一线的“指挥棒”,在石油上产会战的甘陕工区和天然气上产会战的鄂北工区担任指挥部主任。“等不及、坐不住、睡不着是生活常态,我们要让‘磨刀石’冒出石油。”李建山说,“油二代”们有着老石油人的冲劲、拼劲和韧性。

华北石油局在一年内新增镇泾、旬邑一宜君、彬长、富县等4个亿吨级石油开发区块。2012年,荣获中石化“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石油勘探重大突破特等奖”,并成为系统内首个年度提交2亿吨油当量探明油气地质储量的单位。继红河油田、宁东油田投入开发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之后,渭北油田投入开发并快速上产逐步成为主力贡献油区,泾河油田、洛河油田业已处于开发准备阶段,百万吨石油会战大场面已经形成。

华北健儿战陇东,黄塬上下旌旗红。

激情催开花万树,岐黄大地物葱茏。

钻塔林立冲霄汉,油井座座沐春风。

五大会战牵龙首,一跃迈上千万重。

华北石油工程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常兴浩即兴创作的这首《大会战》诗歌,引起了新老石油人的共鸣。

为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北石油局加大在我省的油气勘查力度,力争在郑州、开封、商丘、周口等为主的南华北盆地发现一个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田,实现年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彻底缓解中原地区天然气紧张局面。另外,大力支持油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近几年,在各省区助学、扶贫、社会公益方面捐赠资金逾千万元;改造油区道路、桥梁和村镇环境,累计投入资金近2.4亿元,较好地履行了国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科技引领 发展迅猛

华北石油局始终坚持“科技兴企”的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从“六五”到“十一五”末,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数百项,并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复杂岩性气藏描述技术、分区动用立体开发对策、多层合采建产技术和生产数字化管理等技术,实现了大牛地致密低渗气田储量分类分级评价和持续经济有效开发。黄土塬三维地震精细储层预测技术、x射线荧光录并评价技术、高精度测井技术等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多级压裂技术的试验攻关,为提高钻井成功率、提升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战略支撑。水平井井眼轨迹预测及控制技术、定录一体化技术、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水平井的全面提速。2005年4月,承担施工的亚洲第一深井——塔深1井,历时462天顺利钻达完钻井深8408米,创造了10多项钻井技术中国纪录和亚洲纪录。2011年12月,承钻的川东北元坝121H井完钻井深7786米,垂深6991.19米,水平段长612米,水平位移989.29米,最大井斜93.5度,创世界陆上水平井钻井垂深最深纪录。2012年,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趋于完善,“井工厂”模式成功应用,成为国内首家用水平井完成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项目建设的单位。

当前,华北石油局以“科技会战”助推上产会战,勇敢挑战“三低”致密油气藏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通过组织国内一流科研团队,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吸取国际先进开发经验,确保产建提速提效,走上油气田高效勘探开发之路。2012年全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开展局级攻关研究60项,制定中石化一级企业标准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大牛地气田水平井钻完井及多级分段压裂技术”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牛地气田致密碎屑岩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实践》和《万米级特深井陆用钻机设计制造与工业化运用》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鄂南黄土塬三维地震全层系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体系、井网优化技术、水平井固井完井及分段压裂技术、超低渗油田补充能量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对油气上产的战略支撑作用凸显。油气产量从小到大,1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年产量达400万吨级的国有中型油气田。

因科技工作业绩突出,华北石油局先后获得“全国科技重大贡献奖”、“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大庆式企业”、“塔北会战一等功”、“鄂北天然气重大突破有功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科技型企业,局长、分公司总经理周荔青被评选为河南省十佳科技型企业家。

文化传承 续写传奇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华北石油人传承“三光荣”地矿精神、大庆铁人精神、新星文化精髓和中原文化血脉,形成了艰苦奋斗、敢打硬仗、务实奉献、永争第一的华北石油精神,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续写着中原儿女的创业传奇。

鄂北天然气上产会战指挥部协调员刘新军,携手大牛地由不毛之地走向年产34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大气田。10年来,他一直坚守一线,编织“华北梦”,即使在恶性肿瘤术后的化疗期间,他也从没有让工作间断过。大牛地开发初期,没有厂房,后勤跟不上,工区内甚至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那个时候几乎没有路,沙漠很深,我们背着干粮和水,每走一步都会深陷下去,鞋子很快就灌满了沙子,脚经常磨出血。后来就有经验了,干脆不穿鞋子了,把鞋用鞋带系一块儿搭到肩上甩开脚丫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刘新军每天跑现场为气田建设工程协调征地。

图克镇大牛地村有个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坑灌水,装上井盖伪装成水井想多拿征地赔偿款。了解真相后,刘新军带领协调人员去他家,要求将水井挖开查验,老乡一听就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国家的钱,何必这么认真。”“啥事都是有规矩的啊,兄弟,你就不要为难哥了!”功夫不负苦心人,刘新军以他的认真和诚恳,很快就和当地政府及老乡建立了良好关系。就连县长也称赞说,“老刘做的事我们相信”,当地老乡由衷地说,“他说的话我们放心”。看到如今崛起的大牛气田,刘新军自豪地说:“千万吨,华北梦,就在我们脚下。”

“明天我随车去定边上班……”2013年春天的一天,采油一队的采油工许鹏翠说。“你身体调理得怎样了?孩子还小……要么再缓几天?”丈夫刘军说。

“没事……我担心再继续待下去我会越不舍得去了。”就这样,许鹏翠带着对家的牵挂,带着对不满7个月的女儿的依依不舍,打好行囊,又开始了她的采油工生活。

2010年结婚后的许鹏翠成为一名采油工,从那天开始,她脱下婚装穿上工装,告别了新婚丈夫,离开了城市的繁华,至今在野外工作近3年。她常年在野外工作,一年四季守候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聆听着隆隆的机器声……

许鹏翠只是坚守在大漠中一名最普通的女工代表。“兰花花”女子站的7名采气姑娘是第一采气厂110多名女员工、3个女子站的代表,平均年龄26岁,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她们在这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团队中成长,在成长中证明自己。

甘肃黄土塬上的镇泾采油厂采油一队队长王克洋,见证了红河油田的成长与发展。他在塬上采油厂工作了9年,2013年被评为中国石化劳动模范。

当年,华北石油局16人来到鄂尔多斯南部的镇原,建立华北局陕甘宁指挥部,王克洋作为采油一队副队长跟着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一辆电动三轮车、几间旧铁皮房子,冬天冻得俩人合钻一个被窝。最难忘的是“测功图”“打液面”的活,三轮车走不了黄泥路,他们拎着仪器箱子在峁梁坡爬上爬下录取数据。每天从驻地SK2井出工,必须蹚水通过红河,后来,他们就用油管焊接做了一个便桥。2005年7月的一天发洪水淹没了便桥,对岸一号站的9名职工吃饭成了问题,王克洋领着人用塑料袋裹住馒头一次次扔向河对岸。

塬上采油生活是艰苦的,面对建在塬上、沟底、半山腰的野外营房,如何改变“一人一井一条狗”的寂寞和无奈,留住新分配来的“学生娃”们,王克洋作了努力探索。将采油队划分区域实行班组管理,井台统一做饭,然后由送菜车分送到各井台,同时送书送报,各班组配有电视、冰箱、电饭锅、电磁炉等并开通互联网。怕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厌烦,职工还可以换井台调节情绪。有生病的派车接到镇、村医疗点,需要理发的集中完成,每月组织厂文艺小分队到各个井站演出。王克洋说:“随着企业跨越式发展,员工收入在增加,生活环境在改善,特别是优秀劳务工可以转正,给稳定队伍和后续发展带来了动力。”

“华北石油人三上陇东寻油、三上塔巴庙找气的油气勘探开发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持续发展的奋斗史,体现了中原儿女至韧至强的文化特质和石油工人为国奉献的可贵精神。”华北石油局党委书记王程忠动情地说。

(题图

赵丽芬/摄)

上一篇:中原文化与石油精神的接力与重铸 下一篇:请珍惜生命中的那些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