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唱咏叹调的“居里夫人”

时间:2022-10-08 10:15:01

“托管班”的一缕阳光

从1970年到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那座苏式三号楼的走廊,就如同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样昏暗冗长无生气,但每天上午,这里都会准时出现一缕“阳光”――蒋英阿姨的气场,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但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感到它强大的存在。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三号楼的二楼,一楼的单身教工宿舍,有一间是一位家在外地的阿姨和蒋阿姨分享。

蒋阿姨家在中科院,每天都要回去和钱学森先生共进晚餐,那间屋原本只是她午休的地方兼琴房。但那三年,我的父母和学院里其他叔叔阿姨一起,下到干校“斗批改”,包括姐姐和我在内的四十多个教工子弟,被组成了个“托管班”集中管理。于是,她的那间屋成了托管班的大本营,留京的蒋阿姨则成了大家的临时家长。

她买来军棋、跳棋、象棋、小人书、科普书和花手绢,分发给我们。女孩的衣服破了,她用花手绢补上,男孩的毛衣露了胳膊肘,她一针一线给织上。最神奇的是,她可以一心多用,全不耽误。我姐至今还记得:“蒋阿姨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看似漫不经心地‘宁岱你弹一段’,我看她全神贯注在补丁上,想偷点懒,‘这儿错了!……两个……’天哪,蒋阿姨这耳朵简直是雷达!”

多年后,一位从学院图书馆退休的刘老师,回忆起来满是热泪:“下干校时两个女儿小的才十岁,我非常痛苦,至今还觉得对不起孩子。但回来之后,发现有两件衣服小女儿特别喜欢穿,因为是‘蒋阿姨给我补的’。还有一次到同事家串门,她居然坐到人家钢琴前弹了一曲《国际歌》,虽然弹得有些幼稚,但很是那么回事,做家长的又惊又喜又自豪,一问,也是‘蒋阿姨教的’……”这位刘老师,是我妈;她的小女儿,就是我。

那时她还教我们学英语,不光耐心教,还语重心长:中美都建交了,学好英语会派上大用场。果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第一批留学大潮,其中好几位弄潮儿都出自我们留守班。她作为大教育家,不光会励才,更是会识才的伯乐。有个一起学琴的小伙伴,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了好几年小提琴,她家鼓励她搞艺术的理由是“可以不去下乡、不受那份罪了”。可蒋阿姨却投了“否定票”:“她脑瓜灵,打扑克就长于算牌,逻辑思维好,建议她学理工”,还把她带到家里“请伯伯出主意”。这位同学后来听取了钱先生的意见,学了计算机,后来在美国一直读到博士后。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今天的我能在艺术领域取得一点成绩,要归功于蒋阿姨的艺术启蒙。我们小时候流行过一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其中一本《玛丽・居里传》最受有理想的女孩追捧,也包括我。如果说居里夫人是第一位“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那蒋阿姨就是第一位“那样的人”的现实版。对于我,蒋阿姨的最大教益,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让我看到了秩序的美:告诉我无论别人怎样,你都可以活成自己。

那个没有准则的年代,她作为声乐系负责人,多少次据理力争,从来不大声也不着急、更不以身份压人,总能慢条斯理地以最柔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坚强; “斗批改”那三年,学院都解散了,不用下放的她可以舒服地在家休息,但“上级只是通知我留在北京,没通知我不去上班”,“想跟我学琴,欢迎;但必须预约,必须守时”。有朋友对我不解:电影圈里就没见过像你这样对自己这么严格的。我心想:像蒋阿姨那样生活,其实享受着呢!

最让那个年代音乐学院所有人都忘不了的,是那辆军用挎斗摩托车。没错!这就是古典歌剧女歌唱家在四十年前的座驾,别说今天的人无法想象,我们亲眼见过的也无法用任何词汇概括:威风凛凛?优雅的蒋阿姨哪有丝毫戾气!英姿飒爽?又把蒋阿姨说成铁姑娘、女战士了,人家知性着呢……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位仙女飘着就来了,只不过身下是辆军挎罢了。后来有人听到,大惊:“这么潮的老太太,《无穷动》怎么不请她啊!”

事实上,蒋阿姨从来没想过耍酷,想法其实特别简单:“国家不富裕,给我一人派辆车,太浪费了!”

有人说蒋阿姨那张最经典的摄于1947年的照片,“和赵雅芝一样漂亮”;也有人津津乐道于电影《钱学森》里,“张雨绮能否演绎出传奇女性的美”。恕我孤陋寡闻,不熟悉这二位美人,但在我心目中,能同时沐浴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雨露精华的蒋阿姨,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恐怕也后无来者了。

(摘自《Time out》,作者黄哲)

上一篇:从洋杂大王到地产大亨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