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指论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10-08 09:50:53

【内容摘要】指论是中世纪逻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在中世纪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方面探讨中世纪产生指论的原因。

【关键词】指代 语词 原因

中图分类号:B8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0112-03

指论是中世纪逻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世纪独具特色的理论,在中世纪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没有这个理论,而且后来的传统逻辑也没有吸收它”。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逻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仅有中世纪的逻辑学家提出指论,而其它时期的逻辑学家却没有提出指论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中世纪产生指论的原因。

中世纪学者分析语言大多使用拉丁语,拉丁语语言本身有能力对语词所指代的对象做出细致严谨的说明,这是中世纪产生指论的原因之一。

拉丁语的语法非常严格,在这里以名词为例说明这一问题。例如:拉丁语对于名词有非常严格的“格”的要求。拉丁语中名词有六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夺格和呼格。拉丁语中名词的六个不同的格在句子中的意义是不同的:主格表示句中所说的行为或状态的主体,回答“谁”的问题;属格表示人或事物的所属关系,回答“是谁的”问题;与格表示行为所施的对象,即行为的间接客体,回答“给谁”的问题;宾格表示行为的对象,即行为的直接客体,回答“把谁”的问题;夺格表示被动语态的行为执行者,与介词连用表示行为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回答“被谁”以及“用什么”、“何时何地”等问题;呼格表示称呼的对象,除个别的语词外,一般来说,呼格和主格是相同的。同样是“人”这个词,homo是它的主格形式,hominis是它的属格形式,homini是其与格形式,hominem是其宾格形式,homine是它的夺格形式,homo是它的呼格形式。不同的格的名词的使用方法是不同的。比如:主格的“人”homo只能用作语法主语不能用作语法定语,当用作语法定语时,拉丁语中的“人”变为hominis,但是汉语中“人”可以用作主语可以用作定语还可以用作宾语,并且“人”在作主语、定语或宾语时,“人”这个词项本身没有改变。正是由于拉丁语有这样严格的语法规则,因此,中世纪的学者可以根据命题中词项的词尾判定词项的用法,说明词项所指代的对象。可以说,拉丁语这种语言本身有能力对词项所指代的对象做出说明,这有助于指论的产生。

例如,当命题中—个词项指代—个说出的词或写下的词时,使用拉丁语可以清楚地判定这个词项指代的是哪个格的词,是其自身那个格的词还是其他格的词项。命题“‘And’pIaedicatur de‘homine”(“动物”谓述“人”)中,“homine"指代什么?显然在这个命题中"homine"指代一个说出的词项或写下的词项。那么“homine”指代的是“homine”这个词项本身吗?“homine”是夺格形式,在这个命题中,“homine”不指代自身“holile”,而是指代主格的“homo”。因为“Animal”不谓述“horame”,而在~Homo estanjmal”(人是动物)中,“animal”谓述的正是“homo”这个词。可以看出,拉丁语可以清楚地说明"homine”所指代的对象“homo”。但是,在汉语中,单纯使用词项“人”,我们无法清楚地说明命题“‘动物’谓述‘人”’中词项“人”所指代的对象,无法区分“人”指代的是词项“人”本身还是不是词项“人”本身。因此,拉丁语的使用可以使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严谨地说明词项所指代的对象,这是中世纪产生指论的原因之一。

中世纪是一个盛行论辩的时期,在中世纪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最为著名,辩论中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为了捍卫各自的立场,准确用词,避免诡辩,需要仔细分析语词的所指,这是中世纪逻辑学家划分不同的指代、提出指论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哲学中产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两者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共相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大派别。奥卡姆作为唯名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观点是,“共相不是独立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实体,现存的只是个别事物。有谁见过一般的马、一般的人呢?实际上,共相是概念,是有意义的概念。这种意义表现在:它是同类事物的相似性的概括,同时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或方式,类似的事物人们就用相同的名称去命名。因此共相是用来表征事物的符号或概念,它只是主观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可见,唯名论者奥卡姆认为现存的只是个别事物,现实世界中的个别事物是概念的认识起源,而概念符号这种普遍的东西只是主观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之中,心灵世界中的概念符号不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个别事物之外的实体,即共相不能独立存在。我们在现实中所见的是—个个活生生个体的人,有谁见过一般的人呢?现实世界中的个体的事物与心灵世界中的普遍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个别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共相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此,奥卡姆认为在—个命题中,词项指代现实中个体的对象和指代心灵世界中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奥卡姆对命题中词项的人称指代和简单指代作出明确的划分。

按照奥卡姆的观点,当一个词项指代“它所意谓的东西并且是有意义地这样指代时”就是人称指代,然而当一个词项指代“心灵的意向且不是有意义地起作用”就出现简单指代,什么是“心灵的意向”?根据奥卡姆的观点,“概念的词项是心灵的意向或印象,它自然地意谓或与其他东西共同意谓某种东西,能够成为思想中命题的一部分并能够在这样的命题中指代它意谓的东西。这样,这些概念的词项和由它们构成的命题就是思想中的词句,……这些词不属于语言。它们只存在于理性之中,……”。心灵的意向是凭借概念的词项表达的,是心灵中能够表示其他某种事物的东西,并且心灵的意向所表示的事物并不是词项本身所意谓的东西,而是思想中命题的一种潜在要素。由此,具有简单指代的词项不是指代这个词项本身所意谓的东西,而是指代心中的一个概念,心灵中的一种意向,并且心灵的意向处于心灵世界中,因此具有简单指代的词项所指代的对象仅存在于心灵世界之中。具有简单指代的词项不是有意义地被使用,不指代词项最初所意谓的对象。在“人是种”这个命题中正是这种心灵的意向是种,而不是“人”本身所意谓的客观物质世界中个体的人是种。奥卡姆是中世纪唯名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现存的个别事物和心灵世界中的普遍概念做出区分,认为个别事物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普遍概念不是现实实体且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由此奥卡姆提出指论,将指代现实世界中个体对象的词项和指代心灵世界中普遍概念的词项的不同指代性质作出明确的划分,划分了人称指代和简单指代。

上一篇: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三处质疑 下一篇:论《随园食单》的饮食理念及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