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回襄阳旧事

时间:2022-10-08 09:40:33

在古城襄阳的民间收藏队伍中,施锦华是个重量级的人物。有人淘到的古物不认识,就发帖向他请教;有人对古物的年代吃不准,就会亲亲地叫一声老师请他断代……

施锦华行伍出身,现在是安能热电公司的一名机械工程师。不管是他的工作性质,还是成长轨迹,都与收藏这类文人雅好相去甚远。但是在他汉江边家里的楼梯走道、阳台、天台上,分门别类地堆满了十年来收集到的各种“宝贝”,一个朋友的评价非常到位:蔚为壮观。

废墟中捡拾历史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历史街区在拆迁和改建中动荡不安。看到那些反映城市发展变迁的城砖、城瓦、瓷片、石件被当成垃圾扔掉,有人文情怀的人痛在骨子里。

对于没有资金支持的民间收藏者来说,收藏是一件苦且累的事。近十年来,双休日、节假日,甚至下班后,只要有时间,施锦华都骑着自行车,在老街陋巷的旮旮旯旯寻觅,在国家文物部门认为没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探宝。“宝贝通常不被人重视,常常出现在猪圈、厕所和垃圾堆里!”施锦华常常为找一块旧砖头弄得灰头土脸。

2011年襄阳闸口路筑堤时,施锦华骑车去“淘宝”,偶然在土堆中发现了一处老屋地基。他心下一惊:这里过去是襄阳城长门、新城湾的范围,要是能找到一块明代的城砖多好啊!他翻翻捡捡,真的发现一块明洪武十六年的城砖,上面有“襄阳府谷城县提调官县丞宋忠修”的铭记,并且砖上还有工匠、的当人(相当于工程监理人)等当时社会情况的铭文!

施锦华用手摩挲几块砖上的石刻。字迹是行草,并不规范,似乎是普通人的笔迹。施锦华说,这种砖应该是工人在烧砖时玩耍着写上去的,反映古人工作间隙的一些小欢乐。这样的砖,历经1000多年风霜洗礼,来到了施锦华的屋舍,于是主人就可以讲出一段古人的故事。

由于航运发达,襄阳在清末民初建有一些会馆,施锦华收到的会馆铭文砖达十多种。在收集的过程中,施锦华还发现一些典籍中从未记载的“寨河明王会馆”、“江神馆”、“羊城馆”、“韩城会馆”的品种,这为研究襄阳会馆文化提出了新的物证和课题。

日积月累间,施锦华已收藏各类藏品近10000件,在国内收藏砖瓦的圈子里名列前茅。那些文字砖、瓦当、陶器、瓷片、钱币、石炮、船用物品等,貌不惊人甚至土里土气,但是它们身上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它们最远的可以上溯到周朝,近至民国,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十分具象的襄阳古城建筑史。

有钱的穷人

工薪阶层的施锦华收入并不高,除了家用,他的钱几乎都投到了收藏中,可以说是个有钱的穷人。“有些人认为我搞收藏是为了发财,其实搞历史收藏的人并不苛求文物的品相,因为有好品相的古董往往价格不菲,工薪阶层的人难以承受。”文物佐证历史,只要是能说明问题的残砖、瓷片、陶片,施锦华都当成宝贝,背回家一一整理,并建档收藏。

最近,施锦华听说汉水刚出水一个石碑,马上和朋友登门去拜访石碑所有者。长长拓片上的字迹、纹样显露一个十分珍贵的墓志铭,施锦华心动不已。可惜石碑所有者坐地起价要10000元,施锦华囊中羞涩……想别的辙,通过朋友的朋友还价,他正在为这块石碑努力。

为了让自己尽快成为行家,施锦华一方面从书店搜罗了大量历史参考书,对照实物学习,潜心研究;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全方位查询,和网友交流,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力求对每一件藏品的来龙去脉都能了如指掌。

刚开始的时候,施锦华只是看看书在心里求解,时间一长便开始思考: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美丽的往事,何不将这些东西写出来?于是,他周末外出做田野调查,回家就查阅文献资料,辛勤笔耕。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施锦华已发表文章近百篇,积累文史笔记5万多字,内容涉及襄城、樊城历史街区、会馆等各方面,洋洋大观。

城砖的温柔

闲下来的时候,施锦华常常站在阳台上,眺望滔滔不绝的汉江,觉得这条江所孕育的历史也要像河流般绵延下去。“我们不能割裂城市发展的历史,建设再多的高楼大厦,也恢复不了一个消失的文化遗址。”他不无忧患地对笔者说。

2011年文化遗产日,施锦华自己出钱并动手做了内容为秦汉瓦当、南北朝画像砖、宋代到民国襄阳城文字砖、清代会馆铭文砖的拓片,并在市图书馆举行了“拓印襄阳:施锦华馆藏古砖瓦拓片陈列”展。市民留言道: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的文明碎片,也是一部缩微的城市建筑史。透过它们,触摸先秦两汉的盎然古意,领略南北朝的绮丽风尚,闻到宋元军阵的弥漫硝烟,听见大清商旅的舟楫桨声……

建设一个私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通过欣赏襄阳的地上地下文物,了解襄阳历史,从而让更多的人热爱襄阳,是施锦华的一个梦想。

本地文化老人邹演存为施锦华的执著所感动,将施锦华的住宅称为“锦华馆舍”,还题联勉励:锦绣古郡觅旧迹,华团再现有来者。

上一篇:在洪庐 第5期 下一篇:企业与艺术借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