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X区块长82油藏降压增注技术适应性评价

时间:2022-10-08 09:00:17

姬塬油田X区块长82油藏降压增注技术适应性评价

摘要:姬塬油田X区块长82油藏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73×10-3μm2。研究区2009年投入注水开发以来,区块平均注水压力就超过18MPa,且部分注水井长期达不到配注要求。文章在研究该区储层欠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实施的多项降压增注措施效果。

关键词:欠注机理;特低渗透;降压增注;现场试验;油田开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14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71

姬塬油田X区为同步注水区块,注水井初期平均注水压力为18MPa,后期注水压力逐步升高,高压欠注井逐渐增多,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致使注水开发效果受到影响。分析造成欠注的原因主要为:(1)储层物性较差是造成研究区长82油藏高压欠注的原因之一;(2)由于长时间注水开采,地层黏土矿物等填隙物堵塞注水通道;(3)研究区采用污水回注后,注入水主要为延9及侏罗系地层采出水,回注水矿化度高,且含有较高的成垢离子,水质不配伍造成地层中CaSO4结垢加重堵塞地层是研究区高压欠注的最主要原因。

本次研究针对高压欠注井先后实施土酸酸化、前置酸压裂、混合水压裂3种降压增注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储层物性和注入水水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井措施有效期短,其中有效期小于30天的井占20.15%,30~90天的井占36.2%,90~180天的占30.85%,有效期大于180天的井仅占12.8%,措施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深入开展了研究区储层欠注机理和措施适应性的研究,以期能为后期同类储层注水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1 欠注机理分析

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长82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碎屑成分成熟度较低,石英含量为27.9%,长石含量为30.6%,岩屑含量30.9%。其中岩屑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岩屑,其次为火成岩岩屑及沉积岩岩屑,反映出本区母岩是由早期的变质岩组成(图1)。填隙物总量平均值为10.6%,填隙物成分有绿泥石、水云母、硅质、高岭石、方解石、铁方解石,其中绿泥石、铁方解石、硅质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图2)。由于研究区储层石英矿物和硅质填隙物含量较高,后期可能存在氢氟酸酸敏,进行土酸酸化增注时,会产生氟硅酸沉淀,造成储层二次污染,降低措施有效率。

1.2 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对研究区及周边延长组长82储层常规物性资料分析认为,岩石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另见少量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的9.0%~15.0%,平均孔隙度为12.34%,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围为0.05~5.0mD,平均渗透率为1.73mD,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且储层物性差异较大,非均质性较强,相同孔隙度样品渗透率变化>10倍,表明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对注水开发极为不利。

1.3 水敏效应

根据研究区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结果,长82油层岩心中黏土矿物含量偏高,主要成分为绿泥石、伊/蒙间层和伊利石,平均黏土含量为15.1%,部分井黏土矿物含量达到20%左右。由于绿泥石伊/蒙间层及伊利石均为水敏矿物,随着后期注入水注入地层后,地层水矿化度不断降低,这些敏感性矿物会从层间分开成为自由的片状颗粒,与水溶液作用产生晶格膨胀或分散堵塞孔喉并引起渗透率下降,导致注水压力上升,地层吸水能力

下降。

1.4 注入水配伍性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注入水及水型分析认为,研究区注入水主要分为洛河层位清水、三相分离器处理后水、延9层位采出水、直罗组采出水四种类型。其中注入清水与直4层位的水型为Na2SO4,三相分离器水质与长6、长8、延9层位的水型为CaCl2;长6层位水质Ca2+含量偏高,为6412.8mg/L,总矿化度为86591.81mg/L;三相分离器水质中Ca2+含量在六种实验水型中最高,为2244.48mg/L。通过室内定性实验发现,各层位水质中不含有Ba2+、Sr2+。

通过对研究区长82油层采出水与不同类型回注水水型分析认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成垢阳离子Ca2+、Mg2+,和成垢阴离子SO42-、HCO3-,配伍性试验分析显示三相分离器水、延9与直罗组水型长82地层水均属于不配伍水质。其中,长82地层水与延9采出水30∶20时,结垢量最大,取样体积为2mL时,结垢量高达320.96mg/L,注水压力升高快;注入清水与长82层位不同比例水质混合后,最大失钙(镁)量为70.76mg/L(小于标准的100mg/L),实验显示仅产生轻微白色粘壁沉淀,无明显结垢趋势,水型配伍性较好。

2 措施情况及适应性评价

针对因高压造成欠注甚至注不进的现象,研究区先后进行了土酸酸化、前置酸压裂、混合水压裂3种措施解堵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及实验室分析,得出了解决部分高压欠注问题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2.1 土酸酸化

土酸酸化是水井增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多年来砂岩油藏常用土酸酸化,其对砂岩及其胶结物等有很强的溶蚀能力,且反应速度快。土酸的主要酸液类型是盐酸和氢氟酸,酸液进入地层后,一部分与射孔孔眼和孔喉处的堵塞物(结垢或机杂)反应;另一部分与地层矿物(长石、黏土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快速发生反应,有效成分主要消耗在近井地带。同时与储层中的石英矿物缓慢反应生成氟硅酸沉淀,盐酸会使泥质形成胶状沉淀,对储层形成二次污染。

研究区回注的污水矿化度高,含有较高的(Ca2+、Mg2+、SO42-、HCO3-等)成垢离子,同时水中含有颗粒细小的分散油滴,在注水开发中极易形成无机垢和有机垢的堵塞。土酸酸化措施初期解堵效果较好,措施后平均压降1.7MPa,但由于受该区注水水质及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高等因素的影响,措施有效期缩短,有效期大于180天的仅8.3%(图3),措施有效率仅44.4%。统计发现,储层泥质含量与措施有效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泥质含量大于16.5%时,措施有效期明显缩短,而研究区平均泥质含量18.8%,措施效果不理想(图4)。

2.2 前置酸压裂

前置酸压裂工艺技术是在泵注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压开地层形成新裂缝或张开地层原有裂缝的一种挤酸工艺。以酸蚀缝面和压裂支撑剂的双重作用保持裂缝。二者协同作用,利于形成长的酸蚀裂缝,主要通过酸液溶蚀提高储层渗透性、抑制黏土矿物膨胀,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在解除油水井堵塞的同时,降低油层破裂压力。当施工结束后,仍能保持裂缝处于开启状态,进而起到了提高注水能力的作用。

由于研究区储层致密,平均孔隙度为12.34%,渗透率为1.73mD,渗透率极差大,具有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是该区高压欠注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研究区共实施前置酸压裂12井次,与常规酸化措施相比,降压增注效率为44.4%~83.3%,降压幅度为1.7~2.4MPa,措施有效期为78~136天。平均单井日增注5m3,单井降低油压2.4MPa,累增注达12930m3,该措施对研究区储层适应性较好(图5)。

2.3 混合水压裂实施效果及分析

针对研究区部分高压欠注井多次降压措施无效的情况,通过低砂比、高液量的混合水压裂措施大规模改造储层,增强裂缝导流能力,以达到恢复水井正常注水的目的。2015年试验2井次,措施后注水压力为15.9~19.7MPa,平均单井日增注9m3,累计增注753m3。

以Y1井为例,初期油套压高达19.3MPa/19.2MPa,2014年实施酸化增注2井次,措施有效期仅18天,措施无效,2015年7月实施前置酸压裂,油套压未降,措施无效。2015年10月试验混合水压裂,施工排量5.0m3/min,砂量20m3,砂比10.7%,措施后油压为12.5~19.8MPa,目前油压15.6MPa,单井日增注4m3,达到地质配注要求,措施效果较好(图6)。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研究区高压欠注的原因主要为:储层物性较差,平面非均质性强;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较差;措施工艺影响等。其中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较差是造成高压欠注的主要因素。

土酸酸化能较好地解除井眼附近的堵塞,但由于土酸与矿物反应速度快,作用距离短,易使井壁岩石遭到破坏;二次沉淀对渗透率产生新的伤害,造成措施见效期短、频繁措施容易导致剖面吸水状况恶化,造成相近油井水淹或见水过快。

研究区前期注入洛河层清水与长82地层水配伍性较好,无明显结垢趋势。后期采用污水回注后,长82地层水与注入污水配伍性较差,需对回注污水优化处理,减少CaCO3结垢量,有效降低地层堵塞。

针对储层致密,部分井多次措施无效井,应加大措施强度,选择混合水压裂及前置酸压裂技术,能有效增加储层的导流能力是研究区降压增注的主要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勇,陆小兵,隋蕾,等.刘峁塬长8油藏提高压裂措施效果方法研究[J].油气田开发,2013,31(5).

[2] 景文杰,周长顺,李熠,等.注水井增注技术在D1油藏的研究应用[A].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

[3] 孙春辉.低渗透高温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4] 王倩.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降压增注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5] 罗跃,陈文斌,郑力军,等.降压增注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15(2).

上一篇:电力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优化分析 下一篇:燃气锅炉烟气冷凝水回收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