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丰富语言积累

时间:2022-10-08 08:42:52

依托文本丰富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靠积累,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如何凭借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课堂内积累?笔者将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谈些粗浅的方法。

一.阅读理解促积累

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从启发谈话开始,到认识字词,教师讲解、朗读、复述,直到结束谈话,都离不开读。读能够加深理解课文,能够帮助儿童掌握语言,读多了,读熟了,课文的语言就可以进入儿童自己的语言里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促成“内心视像”的形成,加快语言的积累。

1.初读感知中积累:如教学《火烧云》,初读课文时提出边读边摘录词语的要求:描写火烧云颜色的;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描写时间短暂的。学生既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又迅速感知了火烧云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2.细读理解中积累:如教学《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教师可这样引导: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白白落入秦王之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意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有意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早已派人将璧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

3.美读生情中积累。如教学《春》一文时,让学生找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赋予作品以生命,沉淀下来,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积累下来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

二.感悟品味助积累

入选小学课本的范文,读来无不琅琅上口,思之余味无穷,具有极强品味性和欣赏性。

1.比一比:让学生运用调换、删减、增加、改变等多种方法和原文比较、品味,在“顿悟”中加深印象,积累语言。

2.演一演: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细节、空白艺术进行表演,以求对文章有一个再想象、再品味、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改成短话剧,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从而内化语言,积累语言。

3.画一画:入选课文中的中国古典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教学杜牧的《山行》,可引导学生将诗中描写的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等用图画表现出来,从而进入诗所描绘的境界。

4.看一看:“纸上得来终觉浅”,有的诗文可让学生实地或通过现代媒体展示给学生看,仿佛与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入境、一起动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品味语言,学生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积累语言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品读赏析帮积累

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课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师: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就很能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你只要反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我知道了,文中说,作者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

师:是的,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倒拔垂杨柳”,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倒拔垂杨柳,这事可是花和尚鲁智深干的。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

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及意思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其实,好的积累的引导可以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语文课的词语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说说收获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培养与训练,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谢晓艳,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上一篇: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识字 下一篇:突破课堂识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