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筝曲《林泉》看现代筝乐中的“新音乐”因素

时间:2022-10-08 08:36:42

从筝曲《林泉》看现代筝乐中的“新音乐”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筝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日渐成为器乐中受人们追捧的乐器之一。随着古筝演奏技术的日益丰富以及学筝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关注古筝曲的创作,因此在作曲艺术意境、技术运用与乐器技巧的发挥上都显得更加精到和专业。他们在创作上明显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在借鉴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同时,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重视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古筝新的艺术生命力。

“‘新音乐’因素”这一概念,它所赋予的内涵是对古筝作曲技法的探求,不再局限于古筝的传统定弦,在音乐技法上进入全新的实验时代,不局限于古筝乐器传统的演奏技法,突破传统的音乐创作思维,追求更前卫的艺术意境。试以“新音乐”因素为立足点,以现代古筝作品中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筝曲《林泉》为代表进行全面深入的结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作品背景

古筝独奏曲《林泉》是作曲家叶小纲2001年创作并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于当年11月30日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作品曾获得2005年中国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比赛的金奖。

《林泉》的创作是近代中国古筝曲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该曲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秀美和内在特质,同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技法和美学追求,是我国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古筝曲创作以来优秀的古筝独奏曲之一。乐曲不仅具有深邃的美学思想,而且集中了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同时又有着清新优美的旋律线,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和多层次的音色。

(二)作品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深具现代气息,将中西音乐语言、素材、技术等各个方面都相融合。全曲以汩汩流淌的旋律为“核心”,通过发展、变型处理对乐曲做整体组织或贯穿,具有核心音调意义的音群、节奏型和演奏技术贯穿作品始终,保持了乐曲宏观结构和风格的统一。

从风格上分析,这首乐曲是本土音乐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而成的作品。作曲家没有刻意的追求民族音乐的某些元素和西方的技术原则,这也是作曲家创作的风格特点,正如他所谈到的“一直在追求自己一种既不前卫,又不保守;听上去不刺耳,但实际很复杂;最新技术和传统基本功相结合的手段。”(李西安、叶小纲《调整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第43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从形象上分析,它用各种不同的织体、音色、音响效果来表现“林中清泉”的动态、静态,双手交叉形成的复调式旋律,给人感觉清澈的涓涓溪水无声地淌过。

从旋律上分析,它的旋律线条较为短小,旋律的进行并不平稳,旋律乐句也不很整齐,在此可以感受到现代作品旋律的写作特点,其作品的旋律不同于传统作品(传统作品的旋律更注重抒情性、歌唱性)。另外,作品旋律是建立在民族五声音阶调式上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旋律风格特点。

从节奏上分析,全曲没有节拍符号,完全没有节拍的束缚,只在几个段落前写着“散板”。作品中的弹性变速节奏增强了作品的动力性,横向的变化节拍使得重音位置不断的在改变,随着音乐的发展、结构布局中速度的加快,让音乐有了新的活力,造成旋律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感,来表现乐曲中那种空灵、深远、神秘的情调。

从调性上分析,这首乐曲的创作保留了民族调性的特点,它的独特在于不像传统古筝乐曲那样固守于地方色彩性因素,而整首乐曲的风格是统一融合的,是开放的、包容的。作品中没有地方性色彩的音乐特性,但在乐曲发展中,却无一不向外延展着音调风格的民族性特点,有种莫名的亲切细腻情感夹杂在其中,这是因为作者以民族五声音阶A-G-D三个不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音阶定弦,在作品中隐性出现各个调式的主和弦。

从和声上分析,作品借鉴方现代和声写作手法的纵合化和声运用。古筝是一件善于表现流畅的多音组合旋律线的乐器,作者利用这个优势,用横向进行的旋律材料作纵向上的结合,形成了纵合化的和声。“作品《林泉》的标题意义在于描绘水,水之形之声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者在和声创作上尽量用和声表现出水的多变,以及挖掘乐器在表现上的潜力。”(吉炜《古筝现代作品的突破与创新(下)―兼谈古筝独奏曲《林泉》的演奏体会》,第31页,载《乐器》,2006年第8期)。

从音响效果分析,作者将多种五声调式进行并置,使几组不同宫音系统的五声音阶、几个调式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这样使其形成混合的统一体,令人既有新鲜感又不乏民族性,作品中游移的色彩巧妙融入了现代语汇,使整体音响更加丰富。随着不同段落的情绪发展慢慢铺陈,使乐曲听来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三)《林泉》中的“新音乐”因素特征

1、人工调式定弦

《林泉》虽是现代曲目,却涵盖了传统音乐的文化气质。作品虽打破传统五声音阶序列定弦,不再是原来的21弦定弦4组五声音阶循环排列,但仍然可以在序列中找到五声音阶元素。

作品中除低音的五根弦稍有变化外,整个调式音阶是以A为宫音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其中包含A、G、D三个不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如此多重的音阶组合当然会为乐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单一的五声音列变成了多调式系列。五声性音调与半音化展开相结合,为整首作品确定了相应的基调。

这种人工合成音阶作曲法使得中国的五声音阶仍显而易见,是一种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本土化”改造。这种“轻而易举”的转调,没有让听者的耳朵捕捉到一点痕迹,这着实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术。

2、音乐结构的本土化

20世纪中后期的筝乐作品创作,在结构方面多采用动力再现的三部曲式。《林泉》在音乐结构方面,借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流传下来的随情绪变换的“散―慢―中―快―散”的弹性速度布局,追求“清微淡远” 的意境。通过速度布局音乐结构,不仅取得了音乐的平衡力,同时也有了音乐的张力。从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散起”到“散出”的结构布局的曲式结构中,不难发现作曲家有意识的强调多元化、个性化作曲,使创作从音乐语言到曲式结构都出现变更。

3、旋律写作特点

在《林泉》中的旋律构建中有三个与常规创作不同的特点:其一是调式的扩展与综合;其二是旋律的非声乐化倾向;其三是旋律节奏的多样化。

作品在旋律写作方面所体现出的第一个特点:力图打破以五声调式结构为旋律发展基础的创作模式,努力挖掘调式扩展的多种可能性,并且在旋律音调的进行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借鉴西方近现代音乐中的技术,将两者进行融合。用调式综合的方法来扩大五声音阶的调式音列,设计出主音上方纯四度的 A、D、G三个不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并置运用,使构成横向旋律的一些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将五声音阶中通常作为“偏音”来处理的清角、变徽、闰、变宫(甚至包括调式以外的音),作为独立的旋律骨干音来运用或者在强拍上演奏。如(谱例1)中的c是调式以外的偏音,在这里用重音奏出,流畅华美的五声音阶旋律将其衬托的更为鲜明,令作品中的调式有泛调性、多调性的音乐倾向,旋律语言由此变的更为丰富。作品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谱例1:

作品在旋律写作方面所体现出的第二个特点:旋律的非声乐化倾向。在以往的筝乐作品中,大多在旋律的发展上都具有较明显的声乐化特征,但是在近年来所创作的一些新作品中,则表现出了努力朝着旋律器乐化方向发展的倾向。作品《林泉》在旋法上充分利用近现代作曲技法,在音区扩展、大跳音程与变化音程的运用以及调性发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运用。谱例2是乐曲中速部分的小节截取,左右手部分旋律交叉进行,音区从高音至低音,节奏同步加快使音乐情绪骤然变得急促,旋律与伴奏形成的各种变化音程也有了新的音响色彩对比。

谱例2:

这里的音响效果与原来的筝作品创作截然不同,以变化音程来作为旋律核心动机的作法也是使旋律更加复杂化、器乐化的一个因素。以这种特性变化音程来展开,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趣味,扩展了旋律的用音范围,使得旋律更加复杂化并具有更强的无调性倾向。

作品在旋律写作方面所体现出的第三个特点:旋律节奏的多样化。音高和节奏是构成旋律的重要因素。上世纪中期的筝乐创作,在乐曲中大多数采用同一种节拍贯穿全曲(偶尔换几个小节的其它节拍),并以方正对称性的节奏来创作。

4、和声色彩性

作品中西方现代和声的色彩性得以体现,纵向的“非三度”叠置、横向的“非功能”连接作为一种色彩性和声结构原则运用在其中,大量的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大七、小七等不和谐和弦;大二度、小二度叠置和弦及“音块”通过精心的安排,让音乐有了新的音响色彩。在乐曲一开始就用重音奏出纯五度的E、B音程,凸显和声性色彩。中段的小七度、小六度、纯五度、纯四度的音程交叉进行,新的音响丰富了和声的色彩性。作品音响打破调和声体系的三度叠置原则,凸显“非三度” 叠置和弦的地位,随着和弦结构的千变万化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化音响色彩。

古人言:“变则通,通则久”。其含义是只有变化、发展才能长久,讲究创新和实践才会有发展前途。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分秒必变的环境里,古筝这门艺术只有不断的进步才有更远大的前途。《林泉》用中国人独特的对“远”的透视方式来表现:高远、深远、平远。作曲家从哲学、美学理念上获取灵感,努力尝试传承与发展之道,并让它充满时代气息,形成现代民乐之主流。作品在它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之外,还蕴涵着思想情感内容的审美意象。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彰显艺院内涵打造视觉盛宴 下一篇:LED设备在戏剧舞台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