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节与研究

时间:2022-10-08 08:19:39

幼儿健康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节与研究

在幼儿健康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锻炼幼儿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1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 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 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 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 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 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2 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2.1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 ,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 后者小。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2 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 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 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2.3 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 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 。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 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2.4 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 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2.5 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 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 分,有的幼儿仅168 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3 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3.1 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 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 、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 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 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 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 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 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3.2 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 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 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 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 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 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 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 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 后半部分就可安 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3.3 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体育课时应精讲让幼儿多练,应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 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幼儿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幼儿的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 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 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 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中大班幼儿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 ,在中大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 体责任感、荣誉感。

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幼儿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 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幼儿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以上调节策略,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幼儿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 ,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篇:技工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浅谈巧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