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力为目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时间:2022-10-08 07:45:04

浅论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力为目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力;高校就业指导;实效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就业力不够。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还缺乏实效。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观的培养缺乏前瞻性、系统性,缺乏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成熟度的具体指导。高校应通过实效的就业指导,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专业化、市场化、时代化,提高毕业生就业力。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将达到61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2万人,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就业形式相当严峻,特别是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也成为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

一、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表面上看来,就业难在于我国高校扩招引起的,从1999年扩招以来,每年大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大学生并不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比例还较低,加拿大、芬兰、韩国等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已超过50%,而美国更是超过了80%,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达到20%,计划到2010年提高到23%左右,国际上根据毛入学率把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为精英教育,l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刚处于大众化阶段,还谈不上普及,更谈不上过剩,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而在于毕业生就业力不够,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大学毕业生本身素质产生了鸿沟,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而社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本身的就业力是其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

就业力,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在今后社会职业活动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本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就业观、杨能力、职业成熟度三层面。

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之间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的培养有责任,但作为人才的塑形者——高校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责任是很大的。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学校要面对市场办学,学校的产品是由教育设施、教师的劳动和某些对教学过程或系统起支持作用的相关服务所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有价服务,学校面对的是购买服务的学生,学校就业指导对学生具有教育培养的性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况看,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还缺乏实效性。

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观的培养缺乏前瞻性、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就业前景介绍甚少,许多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对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了解不多。指导形式主要通过学生临近毕业时举办的就业讲座、几个班在一起上的“就业指导课”以及简单的信息,试图在短期间解决所有就业问题。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对学生进行长远的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指导思想,导致学生就业观与现实脱节,无法确定长远的职业目标。

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突击性,缺乏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就业指导未列人大学整体的辅导计划并贯穿于大学辅导的始终,一般就业指导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或最后一个学期,较重视一点的也只是提前到大三,真正从大一开始指导的很少,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学校就业部门的责任,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协助,难以形成合力。就业部门受人力、财力、物力等限制只对大四学生开设有关就业辅导课程和提供就业信息,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和推销式就业只能让学生在表面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底蕴的重视与培养,时间和精力花在作表面文章上面。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忽视职业成熟度的具体指导

大部分高校就业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织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基于现代科学的包括职业倾向测评、职业性格测评、情商测试、志向测试、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的职业测评。与教学部门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的教学相比,就业部门的经费主要用于与就业单位的联系、沟通、交流上,用于学生就业工作准备上的较少,造成高校就业指导设备、场地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善,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由就业部门负责,各院系再配备几名就业专干。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就业政策、法规比较了解,但缺乏与学生沟通,行政管理意识突出、服务职能欠缺。就业专千一般由各院系的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对学生很了解、实际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但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情况看,许多辅导员本身所学专业与所在系部学生所学专门不同,隔行如隔山,辅导员无法给学生介绍专业前景、行业需求。对某高校辅导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校34名辅导员分布到14个系部,只有9名辅导员所在系部与其所学专业对口,不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大部分辅导员是文科出身,到理科、工科系部去做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基本上是纸上谈兵。

三、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是指就业指导形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在于学生一进校就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实现,也不是毕业前大四一个学期通过几个讲座、几节就业指导课能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学生大学入学开始就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业观。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在于学校的各个工作部门形成合力,为学生毕业就业服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是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模式的构建、敬业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它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教学以及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绝非毕业前的“速成教育”所能奏效的。_4因此,就业指导全程化过程也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进来的工作,要形成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抓就业政策引导,专职人员队伍抓规划设计指导和心理矫正,教学单位抓专业调整和知识传授,广大教职工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格局。

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还在于大学生一进校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课堂辅导、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三年级是储备期。就业指导工作侧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提高核心就业能力。大学四年级是实践期,这个时期学生开始找工作,需要对社会形势有更多的了解,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求职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如何撰写简历、面试及笔试中的技巧、用人单位如何进行招聘、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单位选择、如何正确签约和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进入新单位注意的问题等等。

2.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

高校要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准入制度,要求指导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并获得一定的资格认定。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形式。深入就业市场,了解就业行业前景,让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计划与就业形势挂钩。就业指导工作是动态变化、常做常新的工作,要求就业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国家就业形势、洞察了解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阶段性需求情况及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把握就业教育时机。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可加大就业人力、物力投入,建立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可与行业协会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建立一种专业的职业辅导体系。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就业专干的专业性。由一个对专业特点、就业形势、行业前景很了解的教师担任就业专干,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重要的。

5.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市场化

高校就业指导要走出去,主动与企业联合。一方面企业可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的认识,以此开发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过去注重于传授课本知识及具体职业的联系转变为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大学期间到企业实习,使学生能早点了解团队工作的意义,承担更多的责任,增加自我激励的机会,学生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习技能的动力,同时,学生能尽早发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不足,有机会返回学校弥补不足,为将来的正式就业做好准备。

4.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时代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动态的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工作,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不停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指导内容、技巧等,使学生所学就业知识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信息化工具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就业指导不能再停留在以往的陈旧内容、落后方法之上。就业指导部门要更多地为学生介绍新观念、新形势、新思维,可邀请用人单位人事主管、就业专家、心理学家、法律专家和社会成功人士来传授经验和进行现场指导。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的三层台阶 下一篇:我对“求平均数问题”认识发展的三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