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11 09:31:01

关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符合客观经济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乡个人收入普遍有所增加。据统计,1978-199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上升到921.62元,增加了5.9倍,其中,家庭人均收入500元以上的户由1980年的1.6%上升到1993年的79.5%。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由1981年的500.40元上升到1993年的2583.16元,增加了4.16倍。

然而,在我国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已经超过100万人。另据统计,目前我国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者有430万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达100万人。1993年占全国人口2%的高收入者的储蓄,约占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30%,与此同时,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拿不全甚至拿不到工资,生活困难。1984年前三季度,全国失业救济人数达130万人,当前全国企业富余职工达15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2%。1995年一季度,全国停产、半停产企业涉及到职工700多万人,其中减发、停发工资的人员近500万人,广大农村尚有6500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从具体情况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拉大。由于历史、自然及政策等原因,尽管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作了很大努力,但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近几年来又有所扩大。农村与城市消费水平的比值,1995年为1∶2.4,1979年扩大为1∶2.19,1985年缩小为1∶2.2后,1992年上升为1∶3.0,1993年又上升为1∶3.2。这意味着城市居民的日子比农民好上3倍。

二、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拉大。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约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46%,而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而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穷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11.65%。二者相比,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为:

(1)地区差别拉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虽然全国各地的经济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由于起点不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据统计,1991年,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广东)是最低地区(河南)的2.1倍,1993年,收入最高地区(广东)是最低地区(吉林)的2.5倍。绝对差额由1991年的1358元扩大到1993年的2565元。

(2)行业差别拉大。目前社会公认的收入较高的行业为金融、保险、房地产、电力、邮政等,而收入较低的行业为纺织、制造、教育等。据统计,1993年行业间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278元,1995年扩大到2686元,加上巨大的工资外收入的差别,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3)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差别拉大。从1994年国务院对5省市的消费基金检查情况看,企业负责人与职工的收入差别,浙江省一般已达2-5倍,广东省效益好的企业差距在4-5倍,至于帐外及其它收入的差距更是惊人。

(4)职工差别拉大。目前社会公认的高收入者有: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主、影视歌星、体育明星、三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等,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企业职工的收入。如1990年私营企业主平均收入为3.1万元,比同期全民、集体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2500元高18.4倍,1992年增至20.3倍。

三、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拉大。1994年,农村居民中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8.97%,1995年增至49.6%,1994年最贫困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59%,1995年增至4.07%,这种差距是相当大的。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的差距。1993年,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之比由1992年的1∶0.69∶0.66扩大为1∶0.66∶0.54。

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虽然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收入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公众心理失衡、价值取向扭曲和社会行为失范,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结果,也有市场经济发育不良所带来的问题,同时还有管理体制、分配体制的问题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区别对待,既要看到其中合理性的因素,也要看到其中不合理性的因素。目前造成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因素有:

(一)政策性因素。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正确的路线选择。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收入上的差距。

(二)经济上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收入来源多样化,也就必然地存在多种分配形式,人们的收入就不只是劳动收入,还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因而拉开了收入的差距。

目前造成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间不合理的利润水平。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竞争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其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值在平均利润率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调节下,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各部门的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不会出现收入差距悬殊的情况,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产品的比价差价关系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缺乏充分流动的机制和条件。加之地方保护主义,部门间的盈利水平难以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来调节,使等量资本难以带来等量利润,等量劳动难以领到等量报酬,从而人为地造成行业间个人收入差距悬殊。

(2)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不合理,搞不等价交换,“剪刀差”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3)有关农村的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嫌贫爱富”的思想抬头,忽视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扶贫开发工作;“三乱”现象泛滥成灾,屡禁不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因此延缓了农业的发展。

(4)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太多,使企业的包袱过重,税负不统一,自不落实,四面八方向企业伸手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国有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之中。许多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于亏损,这是造成企业职工贫困的重要原因。而有些新的行业,由于政策不完善,而使不少企业或个人暴富。

(5)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一方面削弱了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必然使一些人非法暴富,加剧了贫富差距。1982-1993年国有资产流失达600-800亿元,大部分间接、直接落入个人手中。

(6)偷税、漏税严重。偷税、漏税使国家利益变为个人收入,尤其个人所得税偷漏现象十分普遍,十分严重,个人所得税约有50%流失,开征15年来,共计流失200-300亿元,仅1993年就流失达100亿元。

(7)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三乱”的猖獗,造成政府资金分散,难以管理,这是造成近几年政权机关各种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经济根源,也是加大个人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大搞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不但分散了国家集中性财政资金,而且加重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大量合法的预算外资金项目的设置,为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大搞“三乱”提供了借口和庇护所,他们利用预算外资金擅自设立、提高工作补助、奖金、福利,不受国家控制地发放奖金,助长了行业的不正之风,使消费基金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使其他行业职工收入相对减少。

(8)对非法暴利行业打击力度不够。非法暴利包括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钱权交易、偷税漏税等行为,这也使一些人因违法而暴富,成为高收入阶层。

要解决个人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必须坚持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有:

第一,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要克服错误思想,树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当前,贯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有两个思想障碍:一是平均主义。这种思想还深深地留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如“红眼病”、“攀比风”等;二是极端利己主义,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为了发财,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人格、国格。这种人为数虽然不多,但对社会危害极大。这些错误思想不克服,正确的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地树立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就不能顺利地贯彻实行。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过程中,它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规范化、法制化的程度还不够,价格体系还不是十分合理。因此,加快改革步伐,规范市场秩序,尽快地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并发挥其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确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主义市场也不是万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弥补它的缺陷。通过国家调控,一方面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以取得高效率,另一方面,解决市场机制给人们带来的收入过分悬殊问题。如国家通过税收,征收个人所得税,把个人的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投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通过政策引导先富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改变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普遍的存在。这不仅仅影响社会经济效率,而且造成了很多的社会不公,人们的不平、不公之感,很大程度是由此而引起的。如对违法乱纪发大财的人,查办不力,人们很不满意。因此,健全法制、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就成了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必不可少的保证。

第五,严格确定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三乱”的猖獗,是造成社会腐败、社会分配不公、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三乱”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预算外资金项目过宽,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因此解决预算外资金问题,一是要逐步地统一预算内外资金,要根据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与归并,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逐步把预算外资金控制在极特殊的范围内。二是对仍有必要存在的预算外资金严格管理,诸如严格收费权限,加强收费票据管理,实行“低拨制”以减少财政拨款,实行“专户储存”以规范资金的使用方向。

第六,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严厉打击侵吞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几年来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相当多,如通过不合理的合资、不规范的承包、租赁、兼并、联营等方式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直接或间接地流入到个人手中。因此,要堵塞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要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使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对自己的家底有数,不致于在对外合资和转变经营方式中蒙受损失;二是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彻底改变目前转轨时期不规范的局面,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第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供重要条件。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又很不健全,应抓紧建设。如对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给予基本保障等等,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是必需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不可缺少的。

上一篇:应用SRK?T公式预测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眼人工晶...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的三层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