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时间:2022-10-08 07:35:34

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0024)

摘 要:对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调查和现场检测,并与技术改造前进行比较,分析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效果。

关键词:节能减排 职业病危害 危害程度 控制对策 防护效果

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主要包括锅炉房煤改气工程及荧光废水、阳极化废水、化铣废水处理站相关改造内容,采取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和安全环保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环保运行的目标,以保证科研,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属于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本项目进行锅炉房煤改气建设、新建荧光废水处理系统、阳极化废水处理站改造、新建化铣废水处理系统、更新5台变压器。项目自生产运行以来,未发生过职业中毒及其它职业危害事故。

1.2 方法

根据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生产工艺、设备及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情况,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等方法,将其划分为锅炉房煤改气工程、荧光废水处理系统、阳极化废水处理站、化铣废水处理系统、变压器5个评价单元分进行职业病危害调查与分析;在企业满负荷生产情况下,按照《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对其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检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职业卫生有关的法规、标准、规程和规范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经现场调查、工程分析,结合原辅材料生产用量、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工人实际接触机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等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谷物粉尘、甲烷、非甲烷总烃、煤油、硫化氢、二氧化硫、氢氧化钠、铬酸盐、重铬酸盐、盐酸;噪声、高温、工频电场。

2.2 检测结果

本项目化学危害因素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各作业工种接触噪声强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规定的限值要求。经现场调查,本项目各车间主要采取巡检方式,减少了劳动者的接触时间。根据改造前后检测结果的对比,改造后化学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较改造前均有所降低。

2.3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3.1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改造后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包括防毒设施、防噪设施等。

2.3.2 应急救援设置

改造后各评价单元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损伤及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见表1。

2.3.3 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公司目前为作业人员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取得出厂合格证、LA、QS等标志。配置的数量、型号、参数能够满足要求。本项目化学毒物的检测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H1005584、1015790的防尘毒口罩,7506 N95过滤棉最低过滤率95%,适用于本项目污水处理操作工佩戴;本项目噪声强度最高的作业点为89.8dB(A),使用者佩戴护听器后实际接触噪声值取理想值75dB(A),保护率取0.6,计算本项目所需护听器的最小SNR值,护听器最小SNR值=[ LAeq,8-75]/0.6=24.6dB(A),为接触噪声的职工配置的1010421防噪声耳塞降噪值为29dB(A),可以本项目满足操作工进入高噪声区域的降噪需要。

3 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1)本项目3个污水处理站使用酸碱等强腐蚀物质,但未设置冲洗设施;未设置冲洗喷淋设备等应急救援设施。

(2)废水处理站酸碱储罐未O置泄险沟(堰)。

(3)荧光废水处理站为改造休息室,休息室上方设有风机,风机开启时,休息室内噪声强度较高。

3.2 防治对策

本项目职业危害控制的重点主要是对化学毒物和噪声的控制。针对本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工程技术措施。

(1)加强设备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定期的性能检测,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维修,正确使用通风设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通风设施正常开启,降低现场有害物质浓度。

(2)空气动力性噪声源应在进气或排气口进行消声处理。对集控室和岗位操作室应采取隔声和吸声处理。进入噪声强度超过85dB(A)工作场所应配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

(3)依据粉尘、化学物、噪声作业分级管理原则,根据作业分级结果采取适当控制措施,一旦作业方式或防护效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分级。尽可能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当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时,应加强个体防护,同时减少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时间。

上一篇:探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与压力问题 下一篇:交通道路桥梁的施工和加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