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2 03:16:20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里,会计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和分析的基础,帮助人们选择方案,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经济交易的实质就成为会计信息有用的重要保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改革的重大突破, 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以及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理论及会计中的具体应用作了详细说明。力求将理论探讨、原理讲解和实例评析结合起来,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会计 经济 企业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在其第一章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它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要求,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但又不拘泥于形式。因此会计人员遇到经济活动的实质与其法律法规形式不一致时, 应当注重其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多样化发展,市场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必须适应环境,熟悉掌握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实质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确认中的运用

2.1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租赁到期时,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租赁期的维修保养也由承租人负责,出租人只提供金融服务。其判断标饰: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3>即使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一般指大于等于75%,含以上);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大于等于90%)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中主要运用于:(1)在判断租赁类型时,不以使用权的转移为标准,而要以经济实质为依据进行划分。(2)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并按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中两者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将两者之间的差额记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租入方应按照自有资产的标准对其计提折旧。

2.2 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无形资产确认中主要体现在商誉的确认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只有在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遵循这两个条件,则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实质上企业自创的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的、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效益的资产,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 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道德建设

(1)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搞好会计工作的核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留给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余地,授予其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己的职业敏感能力。

(2)会计人员要增强提升自身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改变原有的习惯,树立坚持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学习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对已经出台的具体准则要明确掌握。信息时代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应该对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要及时学习和运用。加强对会计核算新知识的学习, 把握会计核算改革的新变化,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正确处理, 防止会计行为失当, 误导管理当局和投资者。

4.2 综合全面地使用各种会计核算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往往排斥其他一些会计原则,为了防止被过分强调和滥用,它与其它原则的协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当综合全面地使用会计核算原则。当实质重于形式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矛盾时,应该以更能提高会计资料的质量,注重经济实质,公允、全面地反映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作为判断和抉择的标准。

结语:

总之,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得合理,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却运用得没那么理想。在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时,不仅仅要理解原则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更要对处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把握。对此, 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 一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不要过分强调该原则。 只有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 才能最大地发挥该原则的作用,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在会计活动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抓住其本质,才能经得起考验,使会计信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会计活动活力永驻。

上一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下一篇:介孔氧化硅/碳材料的合成及酶固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