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与闽南民居建筑形态的渊源

时间:2022-10-08 07:30:42

潮汕与闽南民居建筑形态的渊源

摘 要: 本文将是以闽南与潮汕同为“四点金”或是“爬狮”的建筑形式,从建筑设计学角度出发结合两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两地的建筑形态差异。

关 键 词:潮汕民居 闽南民居 形态

一、渊源

民居形态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存在和发展有其因缘关系,它们在文化、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出现又有其必然性。闽南、潮汕两地因地理位置的相近,其文化在各个层面上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的族群来源基本上都是中原汉族的迁徙进入与本地居民长期融合而成。中原文化对两地原住居民产生影响及相互吸收而逐渐整合,形成闽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既有自身特色又有着相同和相通之处,这是其历史渊源所在。闽南和潮汕两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人文等关系十分相近。因此不管是饮茶习惯还是方言上的互通,亦或是,侨乡文化,海洋文化两地都甚为相似,同时也有着长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建筑构造,反过来建筑也是人们生活、思想的写照。由于潮汕与闽南所处于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潮汕与闽南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风格可算是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二、闽南民居与潮汕民居比较

1、选址

潮汕与闽南选址都受风水影响,在选地与营建时总要事先请人相地,看风水,定阴阳五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术中择地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通常选门前有水之地,没有也会挖土开池。据说:“门前有水,财源茂盛”“大门迎水而开,面向河流上游,表示财势源源而来”。先民们在无能耗的条件下因势利导的创造出良好的自然通风、宜居的生活环境。民居大部分是坐北朝南;背风向阳;靠山面水;沿路边桥头而建造。其实所谓的“吉利”也就是要争取就近取水、采光良好,空气通畅,交通方便。

2、建筑平面布局

2.1、主观因素

潮汕与闽南的祖先都是有从中原直接迁入的,两者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是有着中原的影子在。其建筑表现在: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外部造型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保持中轴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装饰体裁等我国传统民居的共同特征。格局体现了父权制度,男女尊卑,主仆有别的伦理秩序。潮汕地区也有先从中原迁徙到福建以短暂驻足后,再迁入潮州的。因此潮汕民居也有受闽南文化影响,两者民居的平面布局颇为相似。(如图1)

不管是潮汕的下山虎还是泉州的“三间张”其布局是大同小异。进门是前厅,前厅两侧各有一间房为晚辈与仆人住。中间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做有回廊,若是潮汕的“四点金”则天井两旁各有一间为厨房和柴草房,闽南则称为榉头。后面大厅无论是潮汕还是闽南都是祭祖,接待客人的地方,两边的房间是长辈居住。大房前为走廊设有通往外面的侧门,在潮汕称“子孙门”为多子多孙出入之意。总体上是外部封闭而内部开敞,映射出强烈的“中心”礼制观念和聚合“向心”的潜在文化意识。

2.2、客观因素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较大,潮汕与闽南地区都处于沿海,台风影响较大,海风带有盐碱,对建筑侵蚀较大,夏季火热潮湿,因此建筑还得有良好的通风与隔热,同时要防台风。这就要求其在建筑平面布局要开敞,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避免太阳直射,房屋进深相对较大,出檐多,设外廊以此取得室内阴凉效果。利用天井等室外环境,布置庭院绿化,建筑周边植树木,以通过它们自身的蒸发作用吸收了周围的热量,以达到民居的通风降温的目的。建筑前面往往有埕(晒谷场),埕前面有水塘,这种特殊的空间设计其实是形成热压通风的一种设计方式。埕上的温度因太阳直射温度较高,水塘则在阳光照射下升温最小,而且在水的不断蒸发中带走了热量,这种设计能产生特定的温度差,气温高的地方与气温比较低的地方相互对流补给,从而形成了建筑群落中的局地风,起到通风降温效果。另外,三座落里或是多座落的,则每进递增三级石阶,既突出主要厅堂,也为了不让前一进遮住后一进以确保后进的采光。

潮汕与闽南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模式是一致,主要是“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型或是“四合中庭”型为核心,平面方整,中轴对称,天井狭小有别于北京四合院;封闭,有护厝,入门多为凹斗门。其空间的分配关系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习俗及思想观念的制约。空间主要分割为厅堂,卧室,廊道,庭院,天井。“三合天井”在漳州即称为“爬狮”或是“下山虎”就与潮汕所称的一样。在泉州同样的“四点金”建筑形式则被称之为“三间张”或“五间张”也把此类建筑称为“皇宫起”。唯有后厅两旁房间略有差异,在闽南后面房间会多分两间为后房。

3、立面处理

在立面处理上,两地区大门都呈凹斗状都注重其装饰处理;外形规则严谨;正面基本是对称的。(如图2)

潮汕民居建筑主色为灰白;正面窗亦有亦无,窗体较小,一般会在山墙面上开气窗或其他小窗,大的窗户只开向内院天井。形成外封闭的立面造型特征。大门呈凹斗状,左右两侧有“壁肚”,以利收气。“财气”从大门入后积聚于天井,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房间对外开窗就会使财气外泄。造型变化,主要依靠外观的组合,协调比例、线条的排列组合、材料的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手法来调整。另外,墙基不明显;屋面左右高低不明显,且多为两边因山墙而围合的高于主体建筑;侧面上,前低后高,步步抬升,这在闽南也有同样的处理手法。(如图3)

从正面上看,闽南的建筑造型主从分明,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建筑主色为砖红,左右对称,有节奏,使得立面并不单调。闽南相对于潮汕民居正面基本是有设窗户,且窗体较为大,窗体材料以石材为多。在闽南立面墙体上的墙基比潮汕要明显突出一些,在闽南建筑基层主要以条石构筑,例如有白石或青石。(如图4)

4、屋顶造型

屋顶造型多为硬山顶和悬山顶。硬山式可防止台风侵袭,有的还在瓦上压砖。以不同的屋脊分出主次与前后并加连接,使得大型民居连体不松散,富有韵律,丰富了立面。主辅屋面组合手法是,中轴线不变,步步升高法。屋顶作叠层,有做假叠层,也有双叠层。

闽南以棕褐色屋顶、白色山花、朱红山墙和绿色的琉璃花饰或者是红砖墙加红瓦为主调,色彩艳丽。在屋顶处理手法上较有特点,屋顶是双曲线,屋面和屋脊也是曲线。屋顶曲线富有变化,曲线从房屋中点开始向外向上起翘,正脊多半呈弧形曲线,向两端翘起如同燕尾,因此也称为燕尾脊。闽南把硬山做法着意于鲜艳色彩,把山墙与檐墙组合在一起,两端或作硬山或作卷棚、歇山,形象与曲直的对比打破造型的单调。

潮汕则以硬山封檐为主,外形较为封闭呆板,故多在入口披檐、屋脊端部和翼角起翘上做较多装饰,将墙头做成直、曲、折多种样式,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黑瓦白墙相托衬,呈现出一种朴素之美。

在垂带、厝头、脊上嵌瓷。嵌瓷应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装饰工艺。是以灰塑为基础,用色彩斑斓的釉彩瓷片嵌贴。常在屋脊上塑置各种花卉,神仙瑞兽和戏曲人物。闽南屋脊一般为灰塑嵌花式,两地部分民居屋脊也都有砌筑雕孔花砖做法,这既减少了风的阻力,也减轻屋盖重量。同一做法但出来的效果并不一样。

5、材料与构件装饰

潮汕与闽南都采取就地取材,民居巧妙地应用“土”,突出地表现天然和地产材料。闽南主要是砖、木、土为主,辅以石、瓦。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能,顺应功能、结构、构造的需要,恰当地用于不同的部位。闽南民居常用坚实而且避水的石材做墙基或底层。民居精雕细凿的砖木结构居多。多采用朱红砖墙、棕褐色或是红色瓦顶,墙体主要以青砖,红砖为主,白色石基。室内则为传统的穿斗木架。闽南盛产石料和精细的粘土砖,制砖历史之悠久,特别是红砖炼制水平之高,因此拥有丰富多彩砖花,由砖拼砌的精美图案。建筑的梁柱,楼梯,门窗框,建筑地基,基层甚至外墙都会用上白石或是青石构筑。(如图5)木材多以杉木为建材,主要是在柱子、屋架,椽条,楼板,隔墙,屋面也用,且不施油漆,完全清水,暴露木纹的天然之美。

潮汕的民居材料多以采用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于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或以毛石,贝灰,砂,碎砖砌筑而成。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等,梁多为杉木。在民居门楼、窗框、门廊上方和墙楣上常用贝灰塑(如图6)。

构件装饰是建筑形态的一个要素,可为建筑形态起到画龙点精作用,丰富建筑形态美感。潮汕与闽南根据当地特有的技术与材料把实用与艺术,结构与审美结合起来对民居进行装饰设计。装饰媒介主要以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嵌瓷,彩绘在民居的门窗,屋脊,山墙,梁枋,柱础等部位装饰。所用的题材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寓意与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这在两地区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闽南用砖雕砖花的比例偏多,而潮汕用嵌瓷偏多。

两地区的山墙装饰也多在山墙尖部位。墙头有金、木、水、火、土。闽南的还有其他类型山墙如燕尾脊,椭圆规山墙等,山墙常用彩画、灰塑、嵌瓷等装饰。虽同为金、木、水、火、土,但因材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如图7、图8)

三、总结

总体上来说潮汕与闽南的民居是功能结构要求做的较为务实,经济,且适应本地的气候地理,室内与室外环境能融合的比较完善,环境典雅,舒适宜人,以人为本并富有朝气。两地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因缘与地理上的牵连,民居建筑形态却似而非同地展现着各自的风采与魅力。潮汕与闽南的建筑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家,民族,地区在该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吴卫光 《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12月1日 72~95

[2] 黄为隽、尚廓、南舜薰、潘家平、陈瑜著《闽粤民宅》 华夏出版社 2002年1月 1~59

[3] 陆琦《广东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11月1日 102~149

[4]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33~184

[5] 戴志坚 《福建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一版 50~133

[6] 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的《福建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5月

[7]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年12月 149~288

上一篇:我国农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煤炭上市公司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