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绳操在小班化体艺“2+1”教学模式下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2-10-08 06:54:22

韵律绳操在小班化体艺“2+1”教学模式下的初步探索

在今年11月份我市组织了全市《中小学体育优质课的评比活动》——《韵律绳操》,首先学校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进行评比,其次进行片级评比,最后进行全市评比这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对韵律绳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教学体验。近几年我校在积极研究小班化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同时体验到体育课或体艺“2+1”活动项目在小班化教学中的深感体验。

在这次活动评比中,在校组织评比活动后,我对《韵律绳操》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我认为《韵律绳操》是根据绳的摆动、绕环、缠绕、摇绳和跳绳等基本动作,同时利用绳的长短变化和绳型的变化,再搭配合理而有韵律感的音乐而形成整套创编动作。其特点主要有韵律感强、动作优美、节奏明快,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抓住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学生好动、好学、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教师完整的韵律绳操示范演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难易程度,我选择的了(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析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熟悉韵律绳操的音乐节奏,在合作学习中掌握韵律绳操,感受韵律节奏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够自编绳操的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模仿:教师绳操1-2节的动作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力求动作协调、到位并与音乐节拍的协调配合。

难点:动作的创遍,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授韵律绳操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先分解再完整、先下肢再上肢)、口令提示、手势指挥、小组学习、分组探究、激趣创新等,来达到传授技能、提高体能、培养兴趣的目的。手段: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模仿为主;其次通过教师完整的优美组合动作示范,加上音乐并让学生观赏,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韵律绳操有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模仿创编绳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伴随音乐完成动作,提高学生对动作节奏感、韵律感的理解,在课中我使用的韵律节奏是比较快的旋律——《大风车》。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课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自喊口令。在进行小组合作创编2-3个动作,同时我分别到每一小组进行观察和指导,必要时作一些动作的提示,如“我们曾经学习过或在电视上看到过哪些优美动作,看看能不能加上我们手中的跳绳编出更加优美的动作呢?”,积极唤醒学生的创编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能主动的锻炼身体。

在教学中,我发觉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动作的灵巧性,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动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并能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进行创编出一些自己喜爱而优美的动作,有教师配音,形成整套动作。在新课标中要求我们要积极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作用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跳出“韵律绳操”的激情活力,表现形体的艺术美,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和勤奋进取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在课中我们可以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能逐一加以指导,同时可以每一位学生多表现一点自己精彩的地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使他们每一位都能成为课堂中一颗闪亮的星星,还给孩子快乐的一片天地。在学习中,“小班”化教学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多感悟。既使是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充分让学生去思考、总结、想办法,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在体艺“2+1”项目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逐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小班化背景下和体艺“2+1”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去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

近几年我校通过和南京同仁小学进行“大手拉小手”联谊活动以及本市小班化实施学校交流活动,使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不断成长,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的体会,我认为,小班化教学,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非常恰当的学习方式。不仅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还是在体艺“2+1”活动指导中,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助互动,生生互助互动的氛围,使学生个体得以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

上一篇:酸性条件下PbO2与Mn2+的反应产物的研究 下一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