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联动战略与南通城市空间优化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8 06:52:30

江海联动战略与南通城市空间优化对策研究

摘 要:首先,通过比较研究对南通市城镇体系进行规模等级评价,认为该城市体系存在首位大城市竞争力不强、小城市发展滞后的困境。之后,结合江海联动战略带来的产业集聚、制度变革和交通革命,从城镇化政策、区域管制、产业等角度提出优化城镇体系规模和空间布局的对策。

关键词:江海联动;城市空间;优化;南通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32-03

南通市滨江临海,是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中心城市上海具有同等区位优势的北翼中心城市,但由于跨江通道建设滞后而倍受交通末梢效应的困扰,城市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远逊于位于沪宁交通线上的苏州、无锡等城市系统。随着江海开发联动战略、南向快速通道的贯通,南通市逐渐成为连接江南江北的门户地带,江海前沿城镇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南通市城镇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规模结构方面。由于缺乏与成熟的城镇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上述研究尚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城镇体系发育滞后的真正症结,遑论对策的针对性。作者拟以相对成熟的日本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为标尺,利用南通市城镇非农人口数据,评估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与规模结构,结合区域开发战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和交通革命等变量,进行动态的优化对策研究。

一、比较视角下的南通市城镇体系

(一)南通市城镇规模结构现状

目前,南通包括市3区、3个县级市和2个县,116个建制镇。但按照我国建镇标准,南通市只有86个镇。

通过分析,南通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与苏锡宁等苏南城市相比,南通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土地面积太小,首位城市的向心力、辐射能力和城市整体竞争力不足,对区域拉动作用不足。其次,从规模结构看,人口超50万的大城市1个,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4个,人口在5万―20万之间的小城市7个,城市体系断层现象明显。这是由于小城市发展不足造成的。小城市发展迟滞,无法发挥良好的传导作用,更加剧大中城市的“孤掌难鸣”和小城镇的“广种薄收”的局面。因此,在大力扶植鼓励县或者县级市行政中心由小城市上升为中级城市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上述处于发展前沿地带的城镇足够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二)南通市与日本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比较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南通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作者引入日本城镇体系做比较研究。为了便于与南通市不同规模等级的建制镇进行比较,我们将日本10万人以下的所有市町村分为3万―10万人,1万―3万人,0.5万―1万人以及0.5万人以下4个等级。见表2。

由表2可见,差异最大的要数3万―10万人与1万―3万人两个等级。在3万―10万人等级中,南通市城镇个数、人口比重分别为7.21%和28.16%,而日本则是18.5%和54%。南通市小城市太少,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最不合理之处即在此。再来看第二个等级,对于1万―3万人城镇,南通市与日本城镇个数比重相差无几,但在城镇人口比重上的差距较大,南通市达到55.99%,而日本仅有29.5%。这说明南通市人口大量集中在这一阶段。而人口比重偏低的情况在0.5万―1万人等级中也相当明显,南通市超过日本10%。最后一级5.61%和3.1%看起来差别不大,但表2中,南通市选取对象是建制镇,不包括大量比建制镇更小的乡和村;而日本选取的是所有居民点,即拿南通市城镇与日本的村庄比,可见南通市该等级城镇规模仍然太小,建制镇设置确实过滥。

通过比较发现日本3万―10万人的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日本10万人以上城市发育的基础。对于南通市,充当这个关键环节的则是1万―3万人的等级。因此,无论是从优化城市规模结构还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发展一批10万人口左右小城市,增加高等级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江海前沿城镇面临发展机遇

(一)江海联动战略

江苏省沿江地区通江达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2004年,江苏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涉及区域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苏州、无锡、南通市8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市。2007年4月,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涉及南通市、盐城、连云港三市。南通市滨江临海,处于江海联动战略的结合部,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1.南通市城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为策应沿江开发战略,南通市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确定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思路,依托江港大力发展临港大产业、打造大县市、实施大接轨,在沿江地区已经形成造船、化工等产业集群。苏通大桥和沿海高速贯通后,南通市融入上海一小时时域圈,成为上海产业梯度转移、农副产品供应、旅游休闲和建筑业服务基地。南通市与苏州的经济互动也进一步加强。南通市版的“苏州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随着水陆交通的改善,南通市已经彻底改变了交通末梢的尴尬地位,成为连接苏北、苏南的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2.江海前沿城镇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江海联动战略的当务之急便是抓紧建立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临海工业区及能够为国际资本落户江苏提供平台的大型海港。长沙镇、吕四港镇、老坝港镇、长江镇、三星镇、平潮镇区位滨江临海,处在江海开发战略的前沿地带。对于它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未来5―10年,江海地带将成为重工业发达的经济地带,城市化进程也将加速。上述6个城镇人口超过10万升格为小城市并非难事;与之相对应的6个县行政中心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那么南通市城镇体系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空间布局上都将获得根本的改观。南通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将极大地提升南通市城市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二)制度创新带来的机遇

1.通州撤市设区将增强南通市城市竞争力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区下辖19个镇、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面积1 3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5万人。通州区将于2009年6月18日正是挂牌。此次区划调整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南通市区的扩容,土地、人口、经济总量大大增加。这些条件将为南通市区的新一轮大发展奠定基础。

2.“省管县”体制给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

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省直管县财政正在江苏省推开,由此,地级市作为城市型政区将不能再从县级地域型政区身上抽取财政分成,县或者县级市行政级别变相得以提高。这有利于县级地域型政区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突出县城中心地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依托港口建立专项开发区为前沿城镇的发展带来机遇

目前南通市在建港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以依托城镇为中心,建立了省级或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例如,如皋港依托城镇长江镇建立的如皋经济开发区南区;洋口港依托城镇长沙镇建立洋口经济开发区;吕四港依托吕四镇建立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上述开发区的设立使得前沿城镇基础设施、产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措施

(一)调整城市政策,制定促进各等级城市发展的措施

1.加快主城融合,提升南通作为区域增长极的核心地位

2012年通州撤市设区后,南通将形成由崇川区、开发区、港闸区和通州区四个城区组成的多核城市,因此,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土地开发等方面要采取断然措施,快速提升南通城市区域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加强城镇空间整合,促进县城升级为中等城市

在省管县体制下,县财政自主,加大投入力度,快速实现城市规模效益;加强县城与周边城镇空间整合,促进城镇空间集聚效应。如海门与常乐、三厂镇空间距离较近,同属海门市,完全有条件进行空间整合。三镇合并后,海门人口超过20万人。海安与城东镇也可整合为一个人口超过15万人的城市,城市集聚经济也将显著提高。

3.提高前沿镇经济自,建设一批10万人左右小城市

县城也应该给予江海前沿城镇足够的政策支持,推动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小城市发展起来了,可以直接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更好的利用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等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同时,更可以扮演好“启下”的重要角色,实现更低等级城镇的集聚效应。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加大乡镇撤并力度,加强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引导农民有序进城、进社区。

(二)引入跨域管理模式,实行区域管治

跨域管理即是跨行政区界限的管理,也称之为区域管治,主要通过各地协商,实现共同发展。江苏沿海三市以及南通市内部都需要区域协调机制,在港口、道路管网、滩涂开发等方面加强沟通,实现区域协作与分工。

参考文献:

[1] 余建华.南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 钱鹏,陈为忠.基于分形理论的南通市城镇体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11-13.

[3] 杨凤华.江海联动开发的国际经验及对南通发展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6.

上一篇: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下一篇: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