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阳光,才能寻到温暖的方向

时间:2022-10-08 06:46:34

仰望阳光,才能寻到温暖的方向

植物有向光性,人也有向光性。没有阳光照射,生命会萎缩,人的精神也易萎靡与发霉。

――本文主人公

直面生活,连线读者。这是我们的全新栏目“记者行动”,精彩或者无奈的生活,快乐或者痛苦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生活,对于幸福的追求却是相同的。我们在这里,随时准备着分享和分担,呼唤和陪伴。

热线电话:027-82788983

人物背景:

曾文寂,1950年生于武汉。25岁时因患类风湿脊椎关节炎而瘫痪。当过工人、小贩,现为武汉市作协签约作家,省作协会员。1984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诗刊》、《长江文艺》、《北方作家》、《人民文学》等报刊杂志,迄今著作共约150余万字。先后获过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三等奖,“圆梦之旅”全国诗歌、散文、小说大赛三等奖,“中国长江笔会”赛会一等奖。出版有散文集《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小说集《飞越凡尘》、随笔集《细语深情》。

采访前言

2007年12月19日上午。武汉杨叉湖某街区。窄窄的小巷,川流的人群。做水果生意的商贩正在出摊,鲜亮的水果看起来新鲜诱人;巷子两边的早点摊如火如荼,热气腾腾地忙碌着;有背着书包结伴上学的孩子,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走过巷子……12月清冷的阳光,因为这派盎然的生机而彰显热闹、温暖。

一个Y字路口,正犹豫着哪一条是通往曾文寂老师的家。楼上,一个清丽的女声传来:是雷记者吧?我是曾文寂的爱人付宇。循声望去,一个面带微笑、容貌端庄美丽的女人探出头来,给我指引着方向。阳光打在她脸上,透着一股宁静祥和的光彩。

上得楼来,看到门上“曾文寂家”四个字。敲门。没有动静。轻轻再叩。里面传来爽朗的男声:“门开着,雷记者请进。”心里咯噔一跳,才想起,曾老师夫妻俩,都是残障人士,这门随时开着,是不想怠慢了登门造访的客人吧。

推开门,曾老师夫妻俩热情地招呼起来。曾老师靠在门边,身体的伤残让他弯着腰、佝着背,你很难想象,当年身高1.75米、有着健康体魄的他经受了多少非人的折磨。而他温柔贤淑的爱人付宇坐在轮椅里,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他们身后,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显得温馨温暖。

屋子不大,陈设简陋,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到处都是书籍,但采光很好,我们的话题,便由这租屋开始――

“当初,有两套租房供我们选择,一套月租240元,一套280元。之前是想租那套240元的,图它便宜,可就在我准备掏口袋时,看到房间里黑漆漆的,我忽然改变了主意,租下了280元的那套,只因为,这套房间采光好,虽然贵一点,但我们能租到几尺阳光。”一提起当初的英明决定,曾文寂老师的语气里掩饰不住的自豪,“植物有向光性,人也有向光性。没有阳光照射,生命会萎缩,人的精神也易萎靡与发霉……”

一番话,简短,却于生活细节里透着人生的感悟与韵味,我的思绪,便随着曾老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命运陡转:谁拿走了我生命的希望

希望,于漫长的人生而言,总是在最年轻的岁月里最振奋人心。三十多年前的曾文寂身高1.75米,意气风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希望。中学毕业后,他被下放到鄂东平原。尽管那时的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很高,但他是乐观的。

初秋的深夜,他一个人在山道上奔跑,为的是去六十里外的公社看一场露天电影。而初恋就在那时来临。那个美丽的女孩,有着长长的辫子,嗓音优美,唱歌时露出洁白的牙齿。因为年轻,因为朦胧的爱恋,那个时候,曾文寂相信世界就是他的。

这样清苦美丽的日子,因为他优美的文笔,一手漂亮的书法字而终结――他被调到省里某机关工作。其实,这本该是老天爷对他的厚爱。在那个年代,能被调到省城的机关工作,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曾文寂也是壮志凌云,决定好好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生活的河流,有时就是那么地出其不意,你以为可以顺流直下,或者飞黄腾达,可是忽然之间,命运却改变了方向。

那是1975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曾文寂接到好友的求助电话,说他的车翻了。曾文寂一听,心急火燎地借了一台吊车,连夜赶到出事地点。因为走得匆忙,他甚至忘记了,自己只穿着一套内衣,而隆冬的深夜,寒风刺骨,曾文寂一颗挽救朋友的心热烈而焦急。等事情处理完毕,回到宿舍时,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曾文寂忽然之间便倒在了床上。

几天之后,他试图恢复工作,可刚一站起来,就忽然感到脊椎一阵刺骨的剧痛,两腿一软摔倒在地……

医生的检查结果,犹如法官对犯人的无情宣判:曾文寂患上了类风湿脊椎关节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瘫痪,将有可能陪伴曾文寂的一生。之后,他的臀、腰部感染了褥疮,烂得露出了骨头。胃溃疡、肾结石也赶在这时一一袭来。半年后,曾文寂的身高从1.75米变成了1.45米,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39公斤……

犹如站在高高的悬崖上,忽然被人用力推了一掌坠入深渊。曾文寂感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痛,更是脊骨里一阵阵透心的凉。25岁,生活才向他展露出了笑容,病魔却立刻露出了狰狞的一面,将他摔得粉身碎骨,一想到以后的漫漫人生将在病床上度过,曾文寂不知道还有多少勇气可以面对人生。希望,是战胜人生苦难的武器,没有了这个武器,活着,也许就只是一具躯壳而已。没有灵魂没有希望的生命,是对人格对尊严的羞辱。在病床上捱了数月之后,曾文寂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

可是,对于病床上手无缚鸡之力的曾文寂来说,自杀,都成了一种奢望。没有工具,没有力气,他甚至连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没有。这样的悲哀对于年轻气盛、心性颇高的曾文寂来说,是极端残酷的。

他终于想到了最省力的办法。他告诉医生,因为疼痛他整夜整夜不能入睡。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每天,他假装吞下药片,护士一走他就把药片藏起来。第26天,他已经藏了26粒药片了,邻床的病友发现了他的隐秘行动,并向护士“举报”。他的自杀计划失败了。管他的护士是个泼辣的中年女性,没收他的药丸时,丢下一句话给他:是个男人的话,就要面对生活的一切……

曾文寂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眼睁睁看着自己逐渐腐烂的生命在向死神一步步靠近,而自己无能为力。

只有卑微的出生,没有卑微的人生

也许是护士的一句话惊醒了曾文寂。那些天,曾文寂一直沉默着,躺在病床上的他身体已经麻木,但他的心不得不复苏:拿什么信念搏击命运的无情。没有寄托的人生是灰暗的,他得给自己寻找一个精神的支撑点。

这个时候,病房的护士给他送来了几本书,说:书犹药,可治病。对于躺在病床上长达9个月,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曾文寂来说,这几本书,犹如沙漠里旅人遇到的一汪清泉,给他枯竭的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呼啸山庄》、《牛虻》、《鲁迅文集》……从最开始的被动读书,到主动地积极地寻找书籍来读,曾文寂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与净化。他忽然醒悟了:命运所拿走的,不过是肢体的健全,而精神和灵魂,却还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着。

这以后的8年时间,曾文寂辗转于数家医院,陪伴他的,是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身体好转后,考虑到家庭条件拮据,曾文寂出院回家了。回到家的曾文寂开始尝试从床上走下来,学习行走,虽然很艰苦,脊柱的严重变形让他不能站立,但他坚持着,硬是让自己在时隔十年后再次站立了起来。

站立起来的曾文寂做的第一件事,是丢掉了所有羞涩和恐惧,摇着轮椅走上了街头,学习生存的能力。他坚信那句话:只有卑微的出生,没有卑微的人生。

先是卖成本最低的茶水,渐渐地手上有了几元钱,就卖冰棍,茶叶蛋……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成了非常专业的小贩。

白天,曾文寂为了生存四处奔波,晚上,他凭借那些书安慰自己的灵魂。年复一年的读书,以及生活的变故与感悟,让他的内心涌起一种创作的欲望。他很想把内心点点滴滴的感悟记录下来。可是,写字,对于一个不能坐起来的人来说,无异于是异想天开。但是,曾文寂没有放弃,他拿来棉被撑住变形的身躯,侧卧着靠在棉被上,艰难地记录下自己的心绪。日记、诗歌、感悟……曾文寂开始遨游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

1984年,曾文寂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我的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第一次拿到微薄的稿费,曾文寂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知道,他跨越了命运的捉弄,他可以如从前一样选择自己所爱,所需,所求。

自那以后,他写诗歌和散文就一发不可收。《诗刊》、《人民文学》、《长江文艺》、《黄河文学》等国内外30多家刊物,先后刊登了他的诗歌、散文、小说近300篇,约100万字,他的文学事业开始起步。因为不能坐着写字,很多时候,他的这些文字,都是站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

白天摆摊叫卖,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晚上读书写字,抒写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生活,简单,却也充实快乐。

12年,跨越关山5千里的爱与暖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曾文寂没有想到,他从书籍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上天,也会在这书籍里给他送来了一个亲密爱人。这个名叫付宇的女子,在守望12年后,不顾一切地撑起双拐爬上了184次特快列车,奔赴五千里外的武汉,投入到她的“海盗爱人”――曾文寂的怀抱,开始了一段“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情爱佳话。

那是1991年初春的一天,18岁的黑龙江省阿城市杨树乡残疾少女付宇等来了去集市的父亲。父亲知道女儿喜欢看书,给她带来的礼物是一本当期的《中国残疾人》杂志。女儿三岁那年,一场小儿麻痹症导致她双腿残疾。可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人儿,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对书本的热爱,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期《中国残疾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曾文寂的文章《我喜欢旅行》。那时的曾文寂文笔稍嫌青涩,但他的勇敢自信、豁达乐观深深感染着付宇一颗少女的心。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寄给长江之边的曾文寂。5000里外的曾文寂收到付宇的信时,感到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他立即回了信。鸿雁纷飞,传递着两颗纯净的心,对文学的热爱、相同的人生际遇、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两颗心越走越近。

可是,当付宇告诉母亲她的秘密时,母亲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为了断绝付宇的念头,母亲甚至给她提了一门亲事。但是,付宇的心,早就被曾文寂占满了。“我是一个海盗,我向你跑过去。抢劫吗?不,我向你献上我的一颗心。”一想到曾文寂在书信里借用诗人斐多菲的诗句向她表白的句子,付宇的心就漾满了爱与柔情。在人心浮躁的年代,“海盗”是一个多么具有男人野性魅力和特立独行的称谓,何况是出自身体残疾的曾文寂之口。

可是,再热烈的爱情,在这对没有行动自由、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的恋人面前,却显得如此力不从心。曾文寂能理解付宇母亲一颗疼爱女儿的心。他没有能力没有资格对心上人说爱。曾文寂就此默默掩藏了自己的心。他白天出摊,晚上写作,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那一年,曾文寂家破旧的老屋被拆除了,付宇偷偷寄来的信被盖上“查无此人”而一一退回。

12年,四千多天,两人的书信累计十余万字。虽然一直没有见面,甚至中断了与曾文寂的联系,但付宇的一颗心,早就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曾文寂的身边。2002年,付宇多次给武汉市残联写信请求帮助寻找她的曾大哥。终于,她找到了她的曾大哥。母亲知道了,警告她:你要跨出咱家门槛一步,我就打断你的腿。

可是,固执倔强的女子付宇为了爱,在一个冬夜与母亲大吵了一架后,硬是义无反顾地拄着拐杖,爬上了184次特快列车。于是,从黑龙江到武汉,她拄着拐杖,千里迢迢,山重水复,就像《诗经.氓》中的那个女子,“乘彼土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苦苦地企盼,不懈地努力,她终于成功地跨越五千里关山,嫁给了心仪已久的曾大哥。2004年5月,一场简单热闹的婚礼,让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侣。

2005年3月,付宇为曾文寂的新书《飞跃凡尘》写的序里是这样说的:“我终于可以心甘情愿地随着大哥走到天涯海角,为他洗衣做饭,生儿育女,做最平庸的事,做最平凡的女子。但有他宠着,我永远都是最幸福的人。”

结婚之后,靠着微薄的稿费收入,付宇将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土豆炖粉条,青菜豆腐烫,烙馅饼、包饺子、蒸豆包……付宇的厨艺常变常新,拮据的日子却被他们嚼得津津有味。付宇不仅厨艺高超,女红也很精巧。朋友送来接济他们的旧毛衣毛裤,她总是洗了拆了,然后重新编织出美丽的图案,让曾文寂穿得整洁温暖。忙碌了一天之后,两个人躺在床上,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成了他们的枕边漫谈。

有了家的温暖,曾文寂文思泉涌,写出了众多精彩的文章。很多时候,他弓着腰写,写好了,付宇就做他的编辑,负责给他修改、校对。结婚三年来,曾文寂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守望内心汹涌的河流》、小说集《飞越凡尘》,成为武汉市作协签约作家,省作协会员。2007年8月,浓缩曾文寂近年感悟的新作《细语深情》问世了。这本散文集“用清澈的文字,表现出了一种坚韧的精神”,正如著名作家肖复兴给这本书写的序中所言:“文寂的文字,明朗如秋后浩淼的天空,使我们能够和他一起荡涤胸襟,对于纷繁复杂的生活,多一点定力,多一点自信……”

这就是爱的力量吧,因为有爱,我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笑傲疾病的决心,有了微笑面对生活的胸襟与情怀……

采访后记:

因为曾文寂老师的身体情况,采访的时间不长。但从头至尾,曾老师一直面带微笑,无论是说起曾经的磨难,还是说起爱情的艰辛,或是婚姻的温馨,他的脸上始终漾着一种乐观的、宁静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曾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真心感谢命运赐给我的苦难、动荡和变化,使我的生命更加曲折、浪漫和精彩。还得感谢时间从容不迫、毫无表情地前行,它让我一层层褪去了那些束缚生命的不重要的东西,懂得热爱。”

是的,只有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把生活的阴影抛在身后,才能更近地拥抱阳光,接近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涤,曾老师与付宇的人生会更加温馨,更加灿烂。

(《细雨深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读者需要,请汇款至: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杨叉湖村22号2楼曾文寂收。邮编:430024。 全价26元。需挂号者加收4元。)

上一篇:魂归金沙江:最后的真爱滔滔不息 下一篇:瑶山深处:英国外交官与乡村女教师的“奥运”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