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08 05:48:24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研究

摘 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造就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中,往往一味强调填鸭式教学,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入瓶颈。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路径,以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12-01

1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根源

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加大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力度。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并在北大、清华等十所顶尖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试点。虽然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改善,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培养思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1.1 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2]我国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的文化环境得到制约,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施展,创造力逐渐减退。

1.2 科研条件缺乏,拔尖创新人才不能有的放矢

与我国相比,美国更加注重科研的投入力量,在科研条件、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同时,美国政府十分注重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度较高。而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却迫在眉睫,经费的短缺、设备得不到更新换代、技术的落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都是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的症结。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理论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寻求知识创新,但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过分的强调了对理论知识的继承和传授,忽视了理论结合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2.1 着眼选拔,引进推荐入学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华民族是蕴育着丰富文化的民族,中国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缺乏的是善于发现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伯乐。在本科阶段,导师应注重寻找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培养,推荐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机制。善于并且能够投身做科学研究的人才往往是专才、奇才,而中国式教育往往希望培养的是全才、通才,无论是搞科研的还是经济管理的,都需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可是许多专心搞研究的人并不擅长沟通与组织,只是专注于科研工作,这样,抹杀了很多投身于科研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形成导师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培养模式,导师主要关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做学术科研的能力,努力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借鉴美国高校以调查书、推荐书来权衡新生是否被录用为标准,这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对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极为重要。引进美国的学分制,专业教学计划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各校开设数量众多的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这样可以加强不同学科同学间的交流,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以学生为主导,兴趣与学术研究并存

中国式教育过分地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专家学者在讲台上讲的津津乐道,听者则感觉事不关己,更多的是填鸭式教学,误以为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创造力也越大,殊不知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自由、宽松的乐土。在高校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进演讲、讨论、试验、辩论等多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手段,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激发讨论激辩的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淡化对研究生的要求,重视论文质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均规定,研究生阶段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可获得学位。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培养了学术研究能力;一方面也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学术的数量多了,但质量却下去了,研究生一味地追求完成论文,不注重创新意识,写论文只是为了毕业学位,导致我国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是能在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的质量,重点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创新拔尖人才。

2.4 高校与研究院交叉培养,加强国际交流

拔尖创新人才一方面需要有独特而新颖的创造力,同时,还需要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洞悉国际学术前沿的敏锐性,这样才能不受知识和思维的禁锢,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在夯实学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强与中科院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这样学生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非常必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在不断的讨论与实践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的火花。

学校还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发展领域,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大力加强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培养技术紧缺人才,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5 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改善教育体系功利性价值观

与各省高考状元争相报考经济、金融类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潜心投入科研事业的创新人才少之又少,搞研究的人才少,并不代表着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少。大量擅于科研创新、学术研究的人才,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就业,而不是投身于研究事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科研人员在物质基础上得不到保障,从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投身到毕业就业形势好,薪酬高的行业。这就无形中给科研事业带来的很大的隐患,因此,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改善教育体系功利性价值观势在必行。

科研创新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科研岗位,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过程中,不仅耗费时间久,补助相对于就业薪资也只是九牛一毛,因此,即便是对科研很有热情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也选择了就业,而非考研、考博。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研究人员福利待遇亟待解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给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土壤,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便有了成长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9(4):19-23.

[2] 瞿振元.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提升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9-22.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孵化服务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ICP―AES法测定硒基物料中的杂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