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银海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时间:2022-10-08 04:29:36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鼓励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发挥出强大的文本价值,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胸怀和气魄,树立大语文观,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大胆创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积极寻找出一条宜教宜学的途径。

【案例描述及分析】

高一第二册第二单元鉴赏中国当代散文,要求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情感与意象,体会散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意象所包含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已知知识迁移到未知知识上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方法、能力,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散文的意境美、意蕴美、情感美。为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首先将重点放在对语言与意境的品味和赏析上。在教学法上,采取教师创设情景的方式,师生互动,围绕情感基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散文的意境。

一、 导入新课,激感

引领学生回忆并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点拨曲的情景关系,尤其是对意境的分析,引出对新课的学习。(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把它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同时将散文阅读与诗词鉴赏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散文阅读并非是孤立的。)

二、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带,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并画出难字生词。

2. 解决字词障碍。解释下列难字生词。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颓废 零头

3. 给课文重新命题,并比较与原标题效果有何不同。(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标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能改为“古都(旧都、故乡、北平、北京)”等,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

三、 研习课文,分析思考

1.围绕故都的秋的特点,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加以表现?(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第三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第四段 秋槐落蕊而知秋

第五段 秋蝉残鸣而知秋

第六至十段 秋雨话秋凉

第十一段 枣树秋色

2.结合第三段至十一段写景,调动联想、想象,分析五幅秋景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展开联想、想象,在各自的头脑中呈现画面,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明确: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来选择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如写北国槐树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又如写秋雨一段,“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几句,简笔勾勒,突出了“清(清闲)”,“息列索落”的雨声是极细小的声音,反而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至于“忽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一阵秋雨一层凉”,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景,仿照《天净沙・秋思》进行改写。(此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突破体裁界限,将散文阅读与诗词鉴赏结合起来。以散文阅读促进诗词鉴赏,以诗词鉴赏促进散文阅读,散文与诗词阅读互促互补,确立诗文阅读一体化的观念。最终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形成能力。同时又紧扣考试“仿写”考点,有利于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师可先作示范,如选择第十一段“枣树秋色”进行仿写:

天净沙・秋思

墙头 房边 屋角,

枣子 柿子 葡萄,

淡绿 微黄 红了。

七八之交,

故都人赞最好。

此时,学生已对五幅秋景图有了较深的理解,采取仿写的方式重新表达,一方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和情感体验,达到将散文与诗词、阅读与表达、学习与考试、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不仅对五幅秋景图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在信息筛选、概括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出现了不少好的仿写习作。如:

天净沙・秋雨

凉风 秋雨 灰天,

逝云 艳阳 西边,

高树 矮屋 秋蝉。

桥头树下,

悠闲人话秋凉。

天净沙・秋思

破屋 浓茶 小院,

漏光 鸽声 碧天,

秋草 蓝朵 残垣。

落蕊铺地,

故都人在品秋。

天净沙・秋情

破屋 槐树 秋蝉,

清晨 浓茶 鸽声,

桥头 树下 闲人。

秋雨话凉,

寂寞人在故都。

【结论】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及时、准确地把握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3.教师处理教材的高度决定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处理教材应有大局观念,不能局限于一课一文,就事论事,见子打子。要善于整合教材,梳理不同知识,找出相互联系,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4.教师要敏锐洞察考试的“方向”。现实中,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适应考试是任何一位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好的语文教师就在于能够从教材中筛选出考点,利用教材为考试提供必要的训练。

可以说,学生从一出生就开始接触语文,十多年中,头脑里积累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但由于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梳理,致使大多数知识成为“死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当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知识生成规律,充分激活学生的已知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陶冶性灵的教学思想,从而有效解决语文教学高成本低收效的问题。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开窗放入大江来”的教学素养和能力,才能领略“银海拍天浪”的壮观景象。

上一篇: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94例血性浆膜腔积液的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