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平行板电容器的电量

时间:2022-10-08 03:59:08

小议平行板电容器的电量

踏上讲台至今快有七个年头了,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如何更准确、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是一个一直令我摸索、思考的问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135页“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书中说:“用静电计测量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保持极板上的电量Q不变,分别改变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和两极间的距离d,可以看到:S越大,静电计指出的U越小,表示电容越大;d越小,静电计指出的电势差U越小,表示电容越大。”初讲课时,我就循规蹈矩,按书中的内容讲完了,并没有对实验产生怀疑,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是实验验证的,那一定就是真理了。但课后作习题时,遇到这样一道题:

图1

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静电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B稍向上移动一点,由观察到的静电计指针变化做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小的结

图1论依据是:()

A、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小。

B、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大。

C、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小。

D、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

那么此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如果依据书中所说:已充电的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Q保持不变的话,极板稍上移,则S减小,C减小,而U变大,那么正确答案就应该是:“极板上电量Q保持不变而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而此练习题中给出的标准答案却是D:“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大”。那么这就与书中的说法有一定偏差。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一些呢?是“几乎不变”还是“不变”呢?

我们还从实验着手来分析,如图2:

静电计的金属小球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由绝缘物质隔开,所以形成一个电容很小的电容器,当静电计的外壳、小球分别与充了电的平行板电容器的左、右极板连接时,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图2中静电计的外壳与平行板电容器的左极板是等势体,而静电计的小球与平行板电容器的右极板是等势体,因此静电计外壳与小球之间的电势差等于平行板电容器左、右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设想事先将静电计与平行板电容器间的连接断开,以保持各自的电量不变,若按图中2的甲、乙两图操作,由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小,导致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而高于静电计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势差。若再闭合(其实并未断开)平行板电容器与静电计间的连接,则前者电量将向后者转移而减少,后者电量增加而电容未变,所有两极间电势差增加,达到静电平衡时,静电计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势差等于平行板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势差。若按图2中的丙图操作,则情形正好相反。因此,不论在哪种操作中,平行板电容器带电量都将发生变化。不过,由于静电计电容器比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要小得多,所以在图2的各种操作中,尽管平行板电容器的带电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变化是极小的。

而书中实验的原理是保持电容器电量的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其两版间的正对面积、距离或介质,借助静电计指出两极间电势差的变化,再根据电容的定义公式C=Q/U来推断出电容C是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如果说电量Q发生了变化,则无法推断出影响电容C的因素,所以无法探究影响电容C的因素。

那么又怎么来研究影响C的因素呢?现假设断开图2中平行板电容器与静电计的连接,则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的电量真的保持不变,若按甲图中操作仅使两极板间正对面积变小,则极板上的电荷密度变大,极板间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变密,即电场强度E变大,根据公式U=Ed,可知电势差U变大,由C=Q/U推知电容C变小。若按乙图操作仅使两极板间距离d变大,则极板上电荷密度不变,极板间电场线疏密不变,即E不变,根据U=Ed推得U变大,再由C=Q/U推知C变小。关于电介质对电容C的影响涉及电介质的极化理论不便讨论。所以所谓电量Q的不变只是研究问题的手段,不是影响C的因素,影响C的因素应该是它自身的条件: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S、两极板间距离d、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

虽然“不变”与“几乎不变”并不矛盾,但理论性知识要求应更严密,更切合实际。所以我认为书中应将平行板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保持“不变”改为“几乎不变”。

不过,既然电量Q的变化不是影响电容器电容的因素,而且整个实验中电量Q的变化很小,所以授课时在定性地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实验中,可以认为电量Q是不变的。

上一篇:感受教具自制的奇妙 下一篇:运球技术在小学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