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8 03:39:35

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60例过敏性鼻炎病人均内服中药,同时取其印堂穴、四白穴、迎香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中药疗法;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65.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86-02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反应性增高,对某些过敏原敏感而出现的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据估计,我国每年有2 000多万人患此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的范畴,目前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是肺、脾、肾虚损,功能失调。根据中医理论,运用内服中药调理肺、脾、肾,配合针灸祛风散寒、宣通鼻窍、调和气血、调畅气血、振奋清阳,治疗过敏性鼻炎,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病人,在接受中西药、脱敏疗法及多种物理疗法未见效的情况下特前来就诊。60例病人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

1.2诊断标准

根据1997年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诊断标准。即常年发作,具有鼻痒、打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涕、鼻塞四大临床症状,1年内发作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1 d内发作时间累计超过0.5 h;病程≥1年;有明显吸入物和过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血清IgE>(62+12) U/ml;鼻腔分泌物涂片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C)≥1%及血液EC(50~300)×106/L,均高出正常值。

1.3治疗方法

自拟中药汤剂内服,药物组成:黄芪30 g、鹅不食草12 g、黄精10 g、地龙10 g、石菖蒲12 g、蝉蜕10 g、辛夷10 g、防风10 g、乌梅15 g、淫羊藿15 g、细辛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配合针灸治疗,取穴:主穴取印堂透鼻根、四白透鼻根、迎香透鼻根、列缺、合谷、风池。配穴可辨证选穴,如气虚加足三里、气海、百合;阴虚加关元、太溪;阳虚加肾俞、关元;血虚加血海、隔俞;风寒加大椎、曲池;风热加大椎、鱼际;痰热加半隆、内庭。操作:令病人仰卧位,取0.35 mm×75 mm毫针针刺3组透穴,针尖向鼻根,要求鼻根部及鼻腔内生强烈的酸麻重胀感或流眼泪为准;合谷直刺,列缺斜刺,要求酸麻重胀感;风池斜向对侧眼球方向直刺,使针感传向同侧眼球及鼻根;所有配穴均提插捻转使局部产生麻胀为度。实证用泄法,虚证用补法。每次30 min,期间行针1次,每天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7年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痊愈:1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减轻,但偶有复发;无效:2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60例病人,痊愈48例,占80.0%;有效8例,占13.3%;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93.3%。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2006年8月10日就诊。主诉:阵发性鼻痒、鼻塞、打喷嚏及流大量清水样鼻涕5年。每年冬春两季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持续加重。每年有将近半年的发作史,每日发作累计超过0.5 h。经服用扑尔敏、强的松、鼻炎康等药症状缓解,但遇到冷空气刺激后即复发。平时怕冷,易感冒。诊见喷嚏连连,流大量清样鼻涕,鼻塞,面色少华,舌质淡,苔清白,脉细弱。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侧下鼻甲肿大,黏膜表面欠光滑,鼻腔内有大量的清稀分泌物。鼻腔分泌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临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中医证属:表卫气虚,风寒之邪客于鼻窍。治宜益气固表,祛风散寒,通窍。用以上方法――中药汤剂加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减轻;两个疗程后,鼻甲水肿已消失,鼻黏膜颜色正常,鼻腔分泌物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阴性,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两年未复发,临床判定为治愈。

4讨论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肺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侵犯鼻窍,津液停聚,鼻窍壅塞,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IgE介导的鼻黏膜Ⅰ型变应性炎症。鼻黏膜持续性炎症和高感应性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本病的基本病理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增加,促进组胺形成,释放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等,组胺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管壁通透性增加,还能促进腺体分泌增加和血浆渗出,大量浸出液在结缔组织内存留,压迫浅表血管,使黏膜呈现白色。在治疗上多采用抗组胺类固醇激素及免疫调节等类药物治疗。多数病人服药时症状即刻消失,但停药后症状依旧,而且远期疗效较差,加之此类药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疲乏等副作用,因此,临床上医家都努力探索高效、稳定、低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中药汤剂内服加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3.3%。而且远期疗效稳定,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想疗法。

中药方剂中重用黄芪为主药,黄芪益气、固表、摄涕,得防风之助益气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白术健脾燥湿,助黄芪补中益气;辅以黄精,地龙补益肺、脾之气,细辛、石菖蒲温阳通窍醒嚏;佐鹅不食草、辛夷,辛、苦、温开化浊通窍;配乌梅、蝉蜕祛风止痒、解毒脱敏;淫羊藿补肾助阳,扶正祛邪。全方共奏益气固表,温阳通窍,摄涕止嚏之功。

针灸以印堂透鼻根、四白透鼻根、迎香透鼻根三组透穴为主,从神经血管调节分布来看,三组透穴的神经分布均属于“蝶腭神经节”,不管是迎香、四白、印堂,还是鼻根穴,不仅集中了来源于三叉神经的感觉支,还有来自翼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支,因而透刺此三组穴位,可通过刺激鼻腔内自主神经,从而刺激过敏性鼻炎鼻黏膜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三组透穴都有大量面部动、静脉分支,因而透刺此三组穴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降低鼻腔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组胺的形成和释放,从而解除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订)[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23(3):134.

[2]娄述.针灸加药饼治疗过敏性鼻炎3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33.

[3]张景林. 醋酸曲安奈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103.

[4]刘怀文.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0):99.

(收稿日期:2008-01-28)

上一篇:脑卒中恢复期辨证施护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现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