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生活

时间:2022-10-08 03:07:44

“五七干校”生活

1968年5月7日,作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批示。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文艺团体,通通闻风而动,办起了自己单位的干部学校,俗称“五七干校”。许多干部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我也曾在这样的“五七干校”里生活、学习、劳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来到由泸州市革命委员会组织部在市郊区五峰岭办的一所干校当学员。那里是一片荒山野岭,在半山坡上,有七八问破陋的土墙瓦房,大概是过去乡村小学遗弃的旧校舍。房舍门前有一个篮球架和长满草的篮球场,干校总部就设在其中一间房子里。学校既无校长,也无教员,由一名军代表负责管理。学员中有两位副市长,四五位部长、主任,十多位像我这样的科局长,及市属各机关的一般干部。到了干校,无论资历深浅、品级大小,一律统称“学员”。全校学员最多时大约有一百五十多名。

校部分为两部分,总部住的是市委、市政府、农业、商业供销四个班,共有六七十人左右;另外离总部较远的分部有工交、文卫、群团等部门的干部,大约也有七八十人。

我是商业供销班的班长,班上有十二人,我们班主要负责种蔬菜。每月还要下山搬运粮食和饲料以及生活用品等。劳动期间,我们穿的衣服虽然比较破旧,但大家都有工资,所以每次下山到街上,都要买点零食吃,街上的老百姓看到我们既不像干部,又不像劳改犯,不知我们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倒是有说有笑,自得其乐。

在班里,有供销社来的农村干部,熟悉种菜,我们把荒山开挖出来后,种上了各种蔬菜,其中油菜、胡萝卜、豌豆、白菜、牛皮菜等长得特别好。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时令蔬菜,且又能生吃的时候,我们会在上山摘菜时,带上一桶水,休息时就拔地里的胡萝卜、红苕,用水洗一下,立马吃个鲜甜。

在五峰岭山上有一个牛奶场,牛奶场的人每天凌晨挤完牛奶后,都要运到山下卖,由于顺路,也会送到我们住的地方,一斤牛奶一角七分钱,在当时还是算比较贵的,但多数同志都会买,因为买了牛奶可以把早餐票节约下来,带回家用。我们班常摘一些新鲜的豌豆尖放在煮开的牛奶里,边烤火边吃美食,苦中作乐。

干校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有时整天劳动,有时整天学习,多数时间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有时班上会开生活检讨会,或开大会批判走资派的资本主义思想,挨批判的主要是市长、部长,还有个别有历史问题的科长、局长。除了政治学习,学员们也有文娱生活,比如唱歌、打篮球、玩“拱猪”等活动。

1972年底,我结束干校生活,回到原单位上班。回想在干校的日子,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的“五七干校”陆续停办,由此,“五七干校”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

上一篇:思维定势宜突破 下一篇:阳春时节赏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