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的思考

时间:2022-10-08 02:52:29

关于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的思考

【摘 要】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对于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为视角,深入考察了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4.14”地震后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的特点,以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玉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

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是玉树地区广大藏族农牧民及市民所创造、实践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它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藏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等,也蕴涵着藏民族的心理、民族感情、民族信念、民族意志和民族自尊心等深层次的文化概念。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植根于藏传佛教的基础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自发性。从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无章可循,即兴而作,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作品的源头都是无证可考。有些作品形式喜闻乐见,就容易被口耳相传的延续下来。第二,传承性。民间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传承形式就是口耳相传。比如民歌、传说、谚语等。藏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格萨尔》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具备了传承性的民间文化。第三,实用性和娱乐性。民间文化都是群众自发创作的,用于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但它又从精神上维系着民族情感,所以它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藏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带着宗教特色的民间文化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整体,当经济结构变异时,这一趋向必然反映在文化形态上。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及外来文化的传入,尤其是三江源移民工程和玉树4.14地震的发生,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物质文化层面古风渐衰,时尚渐进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通过了《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议案》将“民间文化”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民间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组合。当文化变迁发生时,首先伴随着的就是物质文化的变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是一个特定群体关于衣、食、住、行等的综合性反映。

(一)服饰的多元化、时尚化

藏族服饰向多元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藏服在城镇文化面前逐渐成为非主流,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更为舒适和时髦的外套,尤其是年青人以西服、夹克、休闲服等代替了传统的藏袍,偶尔也有和藏服“混搭”的穿戴形式,年龄较长的移民较喜欢穿藏袍,小孩以学校校服为主,偶有改良过的时尚藏服出现。因此,身着时尚外套的年轻人,正成为玉树大街上的一道风景。除了节日,很多年轻人不再穿传统的藏族服饰。这一变化也促使传统藏族服饰本身发生着变化,如不同藏区间的服饰更加注重相互交流、结合,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为赢得市场,在生产和销售上更加注重规模和品牌等。在结古镇已经形成了一些藏族服饰的品牌,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

(二)饮食结构和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

伴随着外来文化和经济收入的影响,玉树地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以酥油、糌粑、肉类、奶类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渐多样化、复杂化。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更多地出现在藏族家庭的餐桌上。川菜、粤菜、湘菜、西餐等餐饮模式分布在结古镇的大街小巷,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显著特征。

(三)居住空间的稳固化、规范化

由于三江源移民工程和玉树震后重建,玉树地区许多藏族的居住方式由原来的草原流动转变为城镇定居,居住空间由牛毛毡房转向砖混结构的房屋。尤其是结古镇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城镇布局更趋合理、规范、美观,房屋的保暖、遮挡风雨、安全、饮水等功能大大增强。但由于对现代文化的抗拒与对原来生活的怀念使部分藏族对现有的文化状态有一种疏离感。

(四)一些古建筑所蕴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受到破坏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存在的格局和前进的脚步。据青海文化部门核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禅古寺90%倒塌,新建的大经堂倒塌。结古寺受损相当严重……玉树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都有确定的宗缘关系。在特定时期,它是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周边信教群众发生着经久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地震对这些宗教场所、古建筑的破坏,无疑对宗教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制度文化与现代社会更趋契合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在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社会的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显著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玉树地区藏族的制度文化变迁在地震后也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生产方式的变迁、社会组织制度的改变、婚姻礼俗嬗变以及教育方式、内容的变化等方面。

(一)生活收入日趋多元化

地震后部分牧民离开草原,家庭收入方式发生变化。调查显示,玉树地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以草场和草场上的生产为主,占被调查者的57.2%;有明显的区域特点。靠采摘虫草的占18.8%,经商人员收入发生的变化比较大,占31.4%;这说明变迁的方式与地震后的建设以及国家政策有关,灾后重建促使很多居民开始经商,以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组织制度及社会活动日趋丰富、多样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也叫社会团体(socialgroup),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玉树地震后,新的聚落形式使得很多居民在新的区域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形式,使之更具有次级组织的特点。这种新的聚落形式也使得当地居民的社会活动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社区生活进一步丰富。再加上康巴艺术中心、地震遗址纪念馆、玉树州博物馆、文成公主纪念馆、格萨尔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成,更加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传统婚俗习惯变化明显

玉树地区藏族的婚姻制度及习俗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结婚的呈现,一般都会首先去登记,之后办婚礼。婚俗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除了着藏族婚礼服饰,还经常穿着汉族或时尚婚礼服饰,兼顾传统与时尚。婚礼仪式也吸收了很多城市现代婚礼中的元素,如酒宴、主持人、烟花等,现代气息和传统文化符号平分秋色。

(四)教育方式和内容发生变化

一段时间内,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急剧增多和年轻人到外面发展的需要,玉树地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比较强,以至于许多藏族年轻人只会说藏语,但不会书写藏文。“4.14”地震发生后,一是地震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双语人才的重要性;二是地震对当地藏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藏语言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些综合因素引起了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对藏语言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关注,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开设藏文化课程,积极推荐双语皆懂的优秀学生参加藏汉双语大赛,政府要求街道门牌使用双语,与内地教育机构联合培养藏汉双语师资……

三、精神文化受到冲击,进一步强化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激烈

帕森斯认为,“人类后天习得的个性因素中最稳定和持久的即是价值倾向模式。这些模式在儿童时代就是定型的,而且到了成年时代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藏族的传统观念基本是“重视宗教、重牧轻商、重义轻财、轻商贱利、同时又有着宗教消费较大的伦理”。当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价值判断上的冲突与混乱。在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发展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年轻一代虽然也在传承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但是其中参入了诸多的随心所欲的改编和再创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原初风格、传统特色、原创形式惨遭破坏和肢解,其完整性不复存在。

(二)心理归属感受到挑战

玉树震后,由于城镇的扩张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将更多周边居民纳入了城镇的运行轨迹中,如一定数量的三江源移民、结古镇附近的牧民,这些人在经济地位上明显处于弱势状态,在社会地位方面,处于一种“特殊公民”的尴尬境地;就业、福利保障等其他方面由于受原有政策的局限,得不到与城市(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很容易使这些群体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有一种失落感,甚至是被剥夺感。加之原有的城镇居民对他们也缺乏实际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在适应城镇文化生活方面显得被动而无奈,表现出对将来生活的犹豫、迷茫,缺乏归属感。

(三)在多元文化交汇面前充满迷茫与惶恐

玉树地震前,该地区的民间文化形态基本上属于单一的藏文化,但是在地震后,由于重建的需要,大量的人口进入玉树,原有的文化环境一下子从比较单一、均质跳跃到多元与异质。在城市(镇)社区不仅有藏文化,还有汉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种急剧的变迁,使原有的居民来不及转换社会角色,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大降低。在来不及消化的多元文化前,会觉得恐慌、失落与疏离。不断扩张的现代城镇生活改变了藏族原有的在牧区时的游牧生活传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改变着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与交往取向。为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场域,原有的居民需要立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交往取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社区新的社会关系。

(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强化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其有的文化属性。人类历史至今的历程表明,灾难和宗教一直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特别是在人类陷入灾难时期,宗教的社会功能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灾难必然导致人类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需要有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这种情况在玉树表现得尤为突出。一直以来藏族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观都贯穿着佛教的内容,致使人们不仅在寺庙中学习佛教哲学,而且这些佛教思想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也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同时也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于此地的传承已有800多年的时间,又因历史上地处中原通往的唐蕃古道上,因此,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在玉树4.14地震之中,灾区民众大量物产遭毁,无数生命丧失,这给在地震中遭遇不幸的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与伤害,人类的与情怀受到了巨大的激发,震后牧民的比例反而比震前有所增加。

四、城镇文化变迁显著,牧区文化变迁较缓

从本次的调研中,我们看到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在城镇变化较显著,而乡村的变化则较缓慢。以结古镇为例,由于结古镇是玉树州、县、镇政府所在地,又是玉树重建的重点区域,镇内居民中有相当高比例的机关干部和事业企业单位的人,他们是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是当地文化消费的引领者,因此,结古镇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成为城镇在藏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典型代表。

与城镇文化变迁相对应的牧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在文化变迁方面则显得相对迟缓。如比例相对比城镇高,文化生活多围绕着进行;饮食还比较传统,变化较少;服饰还倾向于传统藏族服饰等。

五、其他民族文化元素不断熏染,多元并存

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青海地区本来就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被欣赏、体悟,并被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所共享,玉树也不例外。不同区域的重建者、支援者和旅游者纷纷进入玉树,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他们在参与到玉树重建或在玉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与玉树原有居民的个体和群体发生交流,接触,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样,多元文化便与玉树原有的藏族文化发生接触、传播或借用、涵化甚至对抗,文化整合现象日趋增多,从而引起文化的变迁。

六、文化设施增多,队伍建设加强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震后玉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重建玉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35个项目已经竣工、验收、而且大部分已经在交付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增多,将有助于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将有助于藏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玉树是青海省内唯一的康藏区,具有鲜明的特色,虽然各个藏区同享一种文字,共同信仰藏传佛教,但是无论是从服饰、饮食、民间文化上,玉树都与安多藏区有着很多的不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玉树灾后重建的收官,随着玉树县改县建市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对于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超.民间文学艺术在中国的法律保护[J].中国专利与商标,1997(1).

[2]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R].2010,4.

[3]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 社会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网[EB/OL].2011-03-19.

[5] 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6]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 曹辉林,.宗教对灾难的回应――以玉树“4.14”和日本“3.11”地震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3).

[8] [美]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 ・导读[M].刘安云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9] 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秋梅,女,山东寿光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

上一篇:留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下一篇:用心感化荒芜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