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特别的孩子

时间:2022-10-08 01:56:56

你不是特别的孩子

1

朋友卓云正在为自己的儿子烦恼。

今天,老师又一次给她打来电话,第一句就是,你儿子真的很特别,再这样下去,我建议你们转学。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儿子吃过午饭后,在从饭堂回教室的路上,看到一个油漆桶,刺鼻的油漆味让同学避而不及,可是他居然将油漆桶捡了起来,然后作势往同学身上倒,同学吓得撒腿就跑,而他拎着桶一直追进了教室,难闻的气味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骚动。

这事,最后被同学告到老师那里,老师严厉批评了儿子,并且给卓云打来电话,讲了上面的一段话。

卓云认为,儿子的同学夸大了事实,因为油漆桶里的油漆是干的,儿子知道就算真的往同学身上倒,也不会倒出油漆来的。

老师说:那是你儿子知道的事实,而同学并不知道,而且他的同学讨厌油漆的气味,已经在逃避了,可是你儿子看到人家躲,他还去追。故意吓唬人,本身就是不好的,说严重点是一种心理上的侵犯。再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干的,如果真的倒同学身上了,后果就更严重了。

卓云一直以来,也觉得自己的儿子很特别,这特别一方面让她烦恼,一方面又让她骄傲。因为儿子的与众不同,其实也暗暗合乎她的希望。这说明他有个性,将来不会泯然众人。

比如说,儿子喜欢捡各种零件回家琢磨,人家拆房子,废弃的老式弹簧开关扔在地上,他捡回家,拉拉扯扯,卡卡嗒嗒地玩,似乎展现了一个电子工程师的潜质。乔布斯、比尔・盖茨不都是在车库里折腾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吗?

可是,老师告诉卓云,你儿子的成绩不好,人家乔布斯、比尔・盖茨至少都是先考上了名校,而选择辍学的。你儿子再这样特别下去,只怕还没踏进大学门槛就得辍学了。

儿子的智商绝对正常,卓云知道老师所说的特别,体现在他的学习习惯上,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有优势的学科,有兴趣学习;否则就无精打采,趴在桌子上睡觉,这一门课甚至会挂科。

卓云觉得儿子可能遗传了她的性格,因为她小时候也是这样。卓云仍然在为儿子找借口。

老师说:“也许,正是因为你觉得你的孩子是特别的,于是他就越来越特别。别的孩子遇到人会礼貌地喊一声叔叔阿姨,你的孩子三缄其口,绝不喊人。同学相处,有打闹争抢,然后会有一个人谦让,你的孩子绝不谦让。别人成绩不理想会上培优班,你觉得是当下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不让孩子上,孩子成绩明显下滑,而你继续指责教育制度……你为他的特别一会儿骄傲一会儿苦恼的时候,就要反省一下,你自己一贯的言行是不是纵容了他的特别?”

听了老师的这一席话,卓云沉默了,她觉得这次,是被老师抓到了重点,她对儿子的教育,还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她开始思考。

2

无独有偶,就在卓云为儿子烦恼的时候,朋友朱朱也在为她的女儿烦恼。

一直喜欢上幼儿园的女儿某天回家,一脸不高兴,朱朱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女儿撅着嘴讲了在幼儿园的不愉快。

原来,最喜欢她的老师调走了,新来的老师没有像以前老师那样对她另眼相待,午饭打给她的西红柿汤里总有西红柿的蒂,敏感的小姑娘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此前一向被奉若小公主的她,现在倍感失落。

于是,朱朱带着女儿去看了一场儿童剧,看着一个一个轮流上场的演员,他问女儿:“假如一直只有一个人在这里表演,你会觉得怎么样?”

女儿答:“不好看。”

“对,所以,爸爸告诉你,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舞台的中心。这个舞台是大家的,大家轮流上场,表演自己的精彩。在幼儿园也一样,老师对小朋友其实都是一样的,谁也不是公主。”

这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一颗失落、失衡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再去上学时,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是有能力引导孩子的心智往更健康的方面发展的,而不是用自己的短视与盲点,让孩子脱离集体,一意孤行,成为一个“特别”。

3

后来,我看了一个关于孤独症患者的纪录片,在父母如何对待所谓“特别的孩子”问题上,有所感悟。

同样是患孤独症的孩子,一个孩子的父母是保护他,关注他,对他的情绪、表情时刻保持警惕与观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全民皆兵。那孩子是有绘画天赋的,在父母的保护下,他与世隔绝,只能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只有他身边的专业的研究人员才读得懂他的内心,他的世界与别人难以交融。那孩子很痛苦,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他的父母也一样。

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则不一样,他们接受现实,坦然地告诉孩子,你是患了孤独症,这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与人相处,父母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积极地融入社会,观察别人,敞开心扉。最后,孩子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对工作环境与同事关系适应得还不错。周末,他还一个人背着包去拜访老师和同学。有一组镜头是他在地铁里,对身边的人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与不安,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恐惧与不安。这让我很感动。也许他是有一些特别,但他不视之为特别,而是更努力地靠近他人,成长为一个接近大众健康标准的人。因为作为孤独症患者,这个孩子在努力与他人有更好的交流,使得自己的生活范畴更广,情绪相对稳定,他的父母也倍感欣慰。

总之,“特别”这个词,有的时候是赞美一个人天赋禀异与众不同;有的时候,也暗示一个人过于另类难以相处。要真正地理解它,需要跟语境结合。

身为父母,与其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不如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上一篇:从“方案”到“报告”,我们应该做什么? 下一篇:周前会的乐、励、智、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