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资源保护利用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时间:2022-10-08 01:40:29

注意资源保护利用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本文对四川达州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西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的解决方案,意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西部;农村;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52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却日渐严重,这制约着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及经济的发展。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不仅要对乡村环境进行美化,也需要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这要求在发展时立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三大系统进行人居环境的建设。自然系统是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基础,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应当注重对农村自然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做到尊重自然。人类系统是农户的生活生产需求,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对环境进行改造。社会系统是指农村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等社会性内容,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只要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1]。

2达州市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达州市地处四川大巴山山脉,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在650米左右,属西部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资源富饶。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有“中国气都”之称,其处于重庆、西安、武汉、成都四大城市交汇地带,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2.1居住区缺少规划设计,缺乏鲜明特色

居民区的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很多景观设计公司在对农村民居进行设计时,很少真正去了解当地最原始的乡土文化特色,并未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农村地区政府部门为了追求形象工程,强行将农民住宅刷成统一的颜色,并未真正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破坏了原有村庄的传统乡土文化特色。

2.2环境污染严重,地域特色、乡土景观面临严重破坏

达州素有“气都”之称,但达州农村家用生活能源主要来源于直接燃烧柴草、木材等,冬天取暖以煤为主要燃料,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所排放的烟尘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除此之外,一些电站的建设也污染了河流的水源,使得流动的河流变成一滩死水。在某些新农村建设中,并未因地制宜地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人文景观加以保护和利用,反而为搞面子工程大量破坏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2.3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性质的考虑

达州市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势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这种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户的居住水平,却忽略了农民生产劳作的需求,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种建设模式并未从农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是盲目将城市住宅设计照搬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中,使其不仅在功能上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之需,而且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也无法与农村环境相适应。

3改善达州市人居环境的措施

3.1有效利用原生态乡土景观

达州地处大巴山山脉,因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已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乡土景观,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在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实际环境进行调查之后再进行改造,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原有景观,建设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农村人居环境。

3.2以人为本进行人居环境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时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而有的乡村为提高r户的经济水平,大量占用了农户生产农田,破坏了乡村的环境,严重干扰了农户的生产生活[2]。一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村落的功能性;二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遵循生态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和发掘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不肆意破坏原有村落的风貌,寻找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3.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达州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情况看,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注重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所需,要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加强农村居民的体育设施、活动设施、照明体系等的建设。

4结语

现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建设的发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经济、社会、人文等角度出发,在保证农村自然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实现经济富裕、环境美好、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3]。基于此,在对西部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且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所需,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蔡雪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态势与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61-166.

[2] 马小英.新农村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

[3] 王晓燕,王博.关西部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再修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4,(11).

作者简介:康运,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上一篇:建立社会化防火机制 提高森林防火成效 下一篇:论音乐课堂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