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8 01:32:27

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方法。从毕业生自身、企业与政府、高校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复合型人才

【Abstract】This paper have supposed a series countermeasures in view of the dilemm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which based on analying the require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 In respect of graduates themselves,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college teaching reform, we provided new thoughts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转型加剧、人们文化价值观也在多元化等等[1]。社会大背景下高分子行业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许多新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人才难觅[2]。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做到企业有所用、人才有所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3]。本文分析了当代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针对其弊端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及满意度。

1 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分子材料专业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展并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面很广,即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以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成型加工等方面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岗位工作。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对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另外,全国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通过对中国石化、杜邦、巴斯夫等高分子专业知名企业,以及吉林建筑大学近几年高分子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1 企业方面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渐凸显,招聘单位的门槛也在拔高,很少考虑岗位实际需要,对毕业生所提要求过高。中国石化如上海金山石化、吉林石化、燕山石化等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优先招聘985、211大学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严格对口;杜邦、拜耳、巴斯夫等知名外企,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或社会工作经验,对英语要求过六级。另外,这些大型的正规企业提供的职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二本类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发展。这类中小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常常需要改进配方及工艺,更改设备设计等,因此他们希望大学生既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更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即需要集技术、研究、创新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必须熟悉生产一线的工作,才能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然而,大学毕业生往往怕吃苦不愿像工人一样翻三班,更有甚者索性辞职、频繁跳槽,自然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出现企业用工难,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高分子材料相关的生产企业大多建在郊区或比较边远的地区,缺少现代化气息。然而,大学毕业生往往对大城市趋之若鹜,对小城市不屑一顾。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家长都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及精力,对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期望,都向往去发达地区、收入高的企业工作,这就影响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理念的形成。这些地域的限制,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2 学校方面

一直以来,高等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有较大差距;学校教育实践环节薄弱,造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些也是造成高分子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需要脱节的原因之一。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反思,突破本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实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2 解决对策

2.1 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

毕业生应该转变求职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把“高薪”作为唯一择业标准,不好高骛远。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不断调适,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社会就业适应性和就业弹性。

2.2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完善企业聘用机制

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和调节,对于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去工作。

对企业而言,要摒弃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行为,注重大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加强人才储备;同时,密切与高校的合作,提供实习岗位等,为企业与人才的快速接轨创造条件。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2.3 面向企业需求, 进行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派专业老师深入到相关企业做深度的调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配置,强化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的衔接,可以使毕业生很快适应岗位角色。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多种能力。设置基础实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开设综合型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设研究型实验,目的是加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我校从大二到大四每学年都开展实习课程。首先要在保持原有的吉化厂、苯板生产企业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如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厂、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地热管生产等企业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同时学习现代化工艺控制手段。

4 结语

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四方联动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就业为导向,高校积极开展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开发等综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秀梅.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实证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227-229.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理工高教研究,2008,28(6):109-111.

[3]宋李俊.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88-89.

上一篇:TPM在啤酒酿造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血糖仪法测定葡萄酒、糯米酒、黑米酒及啤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