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讨

时间:2022-10-08 01:11:04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讨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但是,通过近十年的智慧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新加坡已然成为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一颗明星和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从资源小国一跃成为智慧大国,原因何在?笔者在跟随了国家智慧城市培训的“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动”之后发现,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典范,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规划的远见和实施层面的务实有机结合

早在2006年,新加坡就制定了名为《智慧国2015》的发展规划。而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也在今年7月初。规划从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部署,同时又保持了政策的持续推动。规划也确定了新加坡要力争成为世界首个智慧国度的宏大发展目标。

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规划强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重点需求为抓手,依托各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在建设初期重点发展相对更为聚焦、更易培育的行业应用;下一个十年要在与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物流、金融贸易、教育学习、电子政府以及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工程和技术的问题,更是管理的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平衡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配置管理成本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化利益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交通管理为例,一方面需要清晰易操作的限行方案来控制交通流量,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不同的群体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车辆使用需求和利益诉求。此外还要求系统具备实时动态的调整能力。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信息化技术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上述目标的实现。交通主管部门针对私人用车的细分需求,设置了多种类别的牌照,按时段、区域和费率实行多样化的限行管理方案。同时充分利用电子闸门、车载信息化设备和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为上述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实施保障,在充分考虑了低成本、可操作和平衡民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了道路资源的有效配置。

设立政府CIO制度,统一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

设立GCIO是新加坡推进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一项独特制度。新加坡国家信息与通讯发展管理局(IDA)作为实施GCIO制度的负责单位,向政府各部门派遣CIO,专事负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IDA在肩负着新加坡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之外,还负责政府信息通信总体规划,在信息化项目管理和各种系统执行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为政府制定IT标准、政策、指导方针和实施流程的监督,并且对重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安全管理。

新加坡GCIO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统一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思路和建设原则,降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组织壁垒问题。

重视基础性工作的持续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目前,每个新加坡居民都可以通过其唯一的身份认证,在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上享受各类的政府公共服务。在任何一项服务中的个人信息变动都可以通过统一服务平成数据在各部门子系统中的同步,打破了政府部门公众服务各自为政的格局。这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功能有赖于新加坡政府十多年来在管理、软硬件系统等方面的不断投入和积累,特别是通过保持透明度和实行问责的手段,确保了针对规划的实施进行长期有效地监管以及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

注重商业模式的有效性评估,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投资和资助的过程中,要求项目团队提供项目各类干系人对项目的评估和意见,特别是各个潜在的项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应用意愿。这种以市场化的理念将项目立项评估和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加以融合,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通过项目干系人的沟通和评估制度,不仅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从而提高项目筛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在项目的商机发掘、功能完善、风险防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中,可以考虑引入类似的机制和内容。

重视理念的推广和宣传

城市管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效果无疑与社会群体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密切相关。新加坡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力倡导“政府与市民共同创新”的观点,无论是在交通管理局、新生水厂,还是在其它各种公共场所,新加坡政府都力图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思路,来平衡各方利益的关注和冲突,最终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升民众对政府管理的满意度。

近年来,新加坡通过智慧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完成了智能化和高可靠性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通信产业和人才资源库,并实现了其国内主要经济领域和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造,从而为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加坡的成功实践中所蕴含的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以有效地借鉴和学习。

(作者单位: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一篇:安全测评是确保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下一篇:我所理解的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