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香水》中的嗅觉现象学与死亡美学

时间:2022-10-08 01:01:53

试析《香水》中的嗅觉现象学与死亡美学

[摘 要] 影片《香水》是由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导演的一部作品。影片独具匠心地利用五官通感,把嗅觉有声有色地展现在银幕上,缜密的逻辑思维安排叙事的发展与观众达到道德层面上的认同、情感层面的认同。影片中的每一次死亡设置都是必不可少的,展现出了静帧般油画的艺术效果,给人们展示了完美死亡的精彩演绎,让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与恐慌抛之脑后,迎面而来的是超越死亡的美感体验和影片的灵魂精华。

[关键词] 嗅觉;欲望;灵魂;死亡意象;死亡美感

撒旦的诞生:嗅觉视觉化

本片的开场利用电影独特的构成元素“光”,来形成一个视觉中心——主人公的鼻子,同时这也是嗅觉器官。视觉与嗅觉在这里被特意安排交汇。导演以电影的形式表现主人公惊人的嗅觉,让观众看到嗅觉,用镜头语言:视听的形式把嗅觉形象化。

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臭的一个地方:鱼市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母亲用杀鱼的刀来割断他们相连的脐带。导演似乎要让嗅觉强力介入,快速叠加的特写镜头:鱼市场最肮脏的角落和气味:蛆虫、死老鼠、醉汉的呕吐物等,镜头内容的自然律动,加上婴孩的急促呼吸律动是为了预示:正是这些恶臭的气味唤醒了他,于是他开始啼哭,生命由此开始。

当然,电影银幕是不可能向人们传达嗅觉的,让人们嗅到其味所在。怎么从其他感官产生对嗅觉共鸣的通感?本片导演巧妙地让观众借助不同感官——视觉和听觉,有力地沟通起来,借联想加以转移,达到对嗅觉的传达。格雷诺耶是用鼻子去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他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影片的前十分钟都是在描写这一点。例如,有组镜头是这样去表现他特异的嗅觉天赋:他捡起地上快要腐烂的苹果、树叶和树枝一一地闻了一遍,再把三种东西放在一起闻,综合的气味使他眼前出现了一棵苹果树,这是他被唤起了对这一物种的记忆……导演就这样独具匠心地用形象化的手段做成了“嗅觉的虚拟现实”,用视听语言使嗅觉现实化。

嗅觉是有层次的:从树叶、树枝、苹果的味道组成一棵苹果树到从一份美味的糕点分解成最小的微粒,通过嗅觉记忆对空气中的气味残留追踪到气味的散发点,这些还是低级的嗅觉记忆阶段。影片中直到少女体香出现之前的部分,都是在描写他对气味的物质性认知的禀赋,这个阶段他还不会分辨出好的气味和坏的气味。但是,当他能从“少女”的气场中认知体香时,嗅觉产生了不可思议的高级审美——“好的气味”“美的气味”,当他发现自己无力保存下来这种“美的味道”时,他感到害怕、无助和哀痛,这难道是美的宿命?

如果说视觉中的色彩具有冷暖色调,听觉中的旋律也有高低声调,那么嗅觉中的香水也同样有和弦或音色。电影巧妙地利用了“香水”这个形象化的实物将嗅觉也划分出了层次,同时也赋予了香水除了散发芬芳气味以外的魔力:摄人魂魄、带入到一个幻想的欲望空间,等等。本片有一个关于“香水审美传说”的桥段,成为重要的伏笔:包迪尼闻过格雷诺耶制作的比“爱与灵”更好的第一款香水后,他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妻子年轻时曼妙温柔地走到他的身后亲吻他,与之前一个镜头里变得又老又肥穿着仆人一样衣服的妻子亲吻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成就撒旦的灵魂:镜头下死亡的艺术

影片中有多个死亡设置的情节和镜头组合,每一个死亡意象都是导演精心安排与设计的,合乎整个故事叙事结构的。影片中的死亡设置的意义和目的有两种:一是试图通过这种死亡来传达某种道德观念,达到人性的完善;二是追求一种形而上的死亡美学意味:超越死亡,旨在试图表现一种精神境界的更高层次。

(一)死亡设置的意图之一:人性的完善

回顾片头:格雷诺耶的第一次啼哭声让他的母亲被送上了绞邢台;被劫匪杀害并掠夺走了钱币……这些人从客观的角度都是对他有帮助的:母亲给予他生命,孤儿院的太太养育了他,鞭皮场让他嗅到不一样的味道,包迪尼教会他如何制香并且为他指明了一条道路。

他们的死是单纯的因为他们自己作茧自缚吗?其实不然,他们死亡意义第一层面:贪婪的欲望,导演把他们推向死亡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达到一种道德的审判,人性的理想化完善;其第二层意义也许就是为了表述一种神秘的命运安排:是他们造就这个活在世上的“撒旦”,让他嗅到谁身上散发出的负望,他就会让谁灭亡。烘托出了主人公散发的致命的“巫气”,为他能制成传说中天堂的香水增添了神秘感。

他们的死亡镜头没有过多包装和美化,甚至是现实意义中的死亡意象,传达一种与美无关的丑形态:痛感、丑感。他们的死亡形态与之后女性的死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也为叙事的结构性、层次感,时间的延续性做出了必要的牺牲。

(二)超越死亡的体验感传达:死亡美感

导演重新审视了“死亡的艺术,为艺术而死亡”。在经历了导演安排的“肯定死亡”的意识思维认同的创造后,要让死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超越死亡”。影片中所营造出来的死亡意象不是简单地将其表现为“死”,而旨在试图对死亡价值和死亡意蕴的探索和描述。

1.死亡的灵魂探索

片中太多诗意而优美的句段,“让它们(玫瑰花朵)带着香味死去”而当他炼出玫瑰的精华时,他将之形容为“玫瑰的灵魂”。这组镜头:上万朵的玫瑰花降落,它们在蒸馏炉子里面沸腾翻滚在镜头的光影烘托下显得异常美丽,这种美异于绽放在绿叶之上的美丽,似乎它们并没有真正死去,火艳的红色在沸水中释放着自己的美,随后化成一滴滴晶莹剔透、充满香氛的露珠,这就是它们的灵魂,真正美丽的所在。这也正是导演用诗意般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构思将“超越死亡”的美感第一次在片中被表露出来。

2.灵与肉的分割:美丽死亡设置

影片开始正式表现主人公为制造“香水”而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人的香水”有别于其他香水的制造工艺,他为美人量身定做了一套吸取香味的方案。“花儿像在沉睡中被萃取香味,要像对待小姐一样对待花。”

导演对这些美丽女性的死亡设置,遵循了西方唯美主义的表现,将她们的死设定在环境奇特的空间里。在导演的艺术视角里,美丽的事物应该以美丽的形式而终结,为之可以涂抹上哀艳的色泽,以美的符号获取艺术价值的崇高体现。导演的意图是让观众把注意力从断定一个人的死亡上转移到感受美丽事物死后所呈现的艺术美态,更高层次进阶到领悟死亡的最高境界:超越死亡,直视死亡等。导演试图用镜头表现出尸体也可以充满诗意、崇高的美的效果。

镜头中的死亡美感体现:(1)采花女之死,被浸泡在透明玻璃制造圆柱形大容器里,悬浮于橙黄色的花瓣浴中体态优雅自然,臆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死亡之美;(2)双胞胎姐妹的死,尸体被扔在池塘里,呈现两种不同的悬浮状态,色调偏向于暗淡清冷,大景别俯拍的取景方式构造出另类的美感;(3)熏衣草地里的少女之死,画面呈现出对称之美,白色的肌肤被柔和的熏衣草的紫色完美衬映出来;(4)沙发上躺着的少女和土黄色的墙角的少女以及木堆下的少女,她们的死亡意象更像是出现在人体艺术绘画师画笔下的模特,正在为了艺术而“献身“;(5)修女之死则又呈现一种诡异的哥特式的死亡之美,似乎在讽刺这个圣洁的地方;(6)“古埃及人相信,要创造出真正独特的香水,得透过添加额外的音符,最终的精华,能凸显并抑制其他香味……”背景音乐再次响起富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女声,萦绕在镜头里,似乎是上帝之音,赞扬主人公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第十三种香味……镜头在呈现最美的那味“香水”—洛尔的尸体时,以耀眼的光芒照耀着她,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暗淡,她神情安详地趴在白色的床上,并没有完露,而是用一块白色床布搭在身上,创造出一种圣洁之美!影片至此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仿佛她们的生命在被最后一道工序,刮完身上的油脂的时候才消失,期间她们都是在安静的沉睡。死亡来临时,她们的眼神并未流露出恐惧之色,死后的神态更是柔和安详的,仿如睡梦中一样。她们的死是艺术美的,并且成就了主人公欲望的达成。她们的灵魂:香水,更是把导演赋予她们的死亡判定再次升华到形而上的美,她们的“灵魂”在死亡的境界里获得超越和永恒,她们的死是完美的死。

3.“天使之味”的三个和弦

“生命潜藏着无限的欲望,而是最大、最强烈、最持久的原欲。”而他拥有能支配人的武器:香水。直至引入影片的第二个高潮:执行对格雷诺耶的最终判决。

前调:权力欲望的象征。人们跪倒在他的面前,臣服在他的脚下。

中调:人们兴奋的、幸福的呼唤着“天使”,众人沉浸在充满的香味中解脱自己,褪去衣物的束缚,着原始地展现出了此刻的集体无意识的幻想当中,体现香水的主题:天使之味。

尾调:里西斯挥舞着长剑想要刺穿格雷诺耶的时候,他突然跪倒在地:“原谅我,我的儿子!”此刻香水释放出了最神秘的地方:洛尔的味道,作为第十三种香味凸显其他香味的同时又盖过其他香味。里西斯闻到女儿的味道,祈求他做他的儿子。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格雷诺耶第一次征服了所有人,得到了别人的崇敬与认同,但却是盗用了香水的力量。杏子打翻的那一刻,他再次利用嗅觉记忆找到了最初那味失去的香氛,他幻想少女拥吻他、他,想要占有她,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了爱与被爱的滋味。似乎所有的欲望都被满足了……

4.生命回归:肉体的流放,灵魂的升华

“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对生命家园的归返,也是对精神故乡的落叶归根。这种归返可以被理解为超越。”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像梦游人一样靠嗅觉记忆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点。当他把剩下的香水从头淋洒在身上的时候,导演给了他一束金色的光芒,此刻他已然幻化成天使,这耀眼的光芒引来了围着火堆的人们,他们肮脏的、不堪入目的外形与他完全形成了反差,直到那个女人说看到了天使,他们似饿狼般的扑向了主人公舔舐他、撕咬他直到只剩下了曾辉煌过的破烂的衣衫遗留在潮湿的地面上……

故事已经到了尾声,也许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主人公采取这种丑痛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主人公自己的死亡方式表现出导演对生命的理解:人惧怕死亡,所以宗教给了他们希望,香水给了他们幻想。人人都拥有欲望才能活于世上,如果失去了欲望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主人公被啃噬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次回归自然,回归生命开始的起源,丝毫没有生命终止的哀痛,也没有生命消亡的恐慌。欲望的最终达成,选择在此刻死亡,也许才会被世人永世留念……也许格雷诺耶是这么想的,又或者这样鬼使神差的举动正是命运的安排。可是巴黎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第二天黎明,这个鱼市场还是像往常一样的臭气熏天,像往常一样的忙碌,甚至他剩下的衣物也被小孩捡了去,在这个世界他什么也没留下,就好像他从来不曾来过一样。

[参考文献]

[1] 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二仕.解码英国电影大师:关于“性、爱与死亡”相通相异的三种解读[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3] 陈育德.灵心妙语:艺术同感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毅.死亡的艺术[J].现代装饰,2011(04).

[作者简介] 杨尚鸿(1965— ),男,陕西安康人,美学博士,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影视美学、媒介融合与新媒体产业管理。李欣童(1989— ),女,重庆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艺术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上一篇: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镜语中的情感与诗意 下一篇: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美国文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