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明:在尺寸光阴中找回自己

时间:2022-10-08 08:44:41

“我并不是很在意要专门为拍摄而长久地等待最好的光线、最好的时间,那样太累、太辛苦。重要的是你拍了这些东西,若干年以后你再感受时,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张少明已有20年的摄影生涯,但我们依然很难定义他是一个怎样的摄影者。

有时,他会带着他的全套摄影器材,在若尔盖空旷的原野,在寒冷而而寂寥的清晨,像所有孜孜以求的摄影者一样,架着他的哈苏120或是禄莱,守候着那一缕光线,那一个时刻的到来。

有时,他又会像电影里的苏菲•玛索拿着个μ2小相机很LOMO地到处拍一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记录一路看到的风景。现在他随身带着D2X和小巧的LX3,拍着那些让他感动的瞬间,建筑、风光或是生活的细节――“一碗面也可以很美好”。

他也不避讳对器材的热爱,对于他来说,体验不同器材之间成像风格与质感的差别,也是玩味的一种。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这个在建筑房产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资深经理人,坐在挂着他拍摄的照片,摆着Hi-Fi音响、文房四宝和高尔夫球杆的办公室里,用一种富有节奏而柔和的语调,慢慢地诉说。也许,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摄影者,但确实是一个丰富的人,他定格的那些尺寸光阴,对他而言,如若人生的印迹。

“走过拍过,在内心留下一道道的痕迹,就很好了,不用要求太多。”

摄影是修身养性的方式

张少明喜欢独处。

“这是自我净化的过程”。他曾这样描述:“现在的社会一天到晚在强调竞争,却往往忽略和忘记了独处的美德,人只有在独处当中才能够真正安安静静地去思考。”张少明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喝一大杯麦片。在下雨天,他会一边吃着早餐,一边静静地听风雨落下。作为一个40多岁的成功商人,他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玩壁球,玩Hi-Fi,玩高尔夫。他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节,热爱收藏旧物――所有的这些他都沉浸其中,如若钟情摄影一样。

“一辈子只吃面条――哪怕用鱼翅鲍鱼拌面也是没意思的。爱好也是一样,一生只沉溺一种爱好没有意思,在有精力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感受更多的乐趣。”有着这样生活情趣的人,他镜头里的世界自然也有着独特的意味。“照片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感受,它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实际上更容易接近。”苏珊•桑塔格曾这样说道。摄影对于张少明来说,不能简单地被概括为生活的一种调剂,而更像是一种找回自己的过程。“我很喜欢LOMO的拍摄精神,不必讲求太多,每一张图片都有当时自己的感觉。”

LOMO,原本是一种体积较小,操作简单,出片色彩鲜艳相机的名字,后成为随意角度的真实抓拍或记录的代名词,LOMO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拿着相机拍摄的时候,是张少明最开心也是最舒缓的时候。在欧洲,在东南亚,在他所去的每一个角落,记录、寻觅、感受。摄影,更像是一种找回自己的过程。

“其实,我并不是很在意要专门为拍摄而长久地等待最好的时机,那样太累、太辛苦。重要的是你拍了这些东西,若干年以后你再感受时,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心境。就像人在世间走一圈一样,都是一个过程。我更注重过程和回味拍摄时的感觉,而照片出来的效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不用太刻意。”

张少明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摄影经历,甚至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拍摄――“也许是太多也许是太少”。他也没有特别推崇的摄影大师,这个喜欢孔儒之道的中年男人,讲求中庸和包容。“我觉得都很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各自的角度。”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摄影对于他不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就是生活本身。不拍摄的时候,他会翻出以往的片子,细细体比较不同器材、镜头之间的质感差异。他有一大堆的哈苏、禄莱、施耐德、尼康、佳能、莱卡……“体会那种差别的细微感觉,非常引人入胜,这也是摄影玩味的乐趣所在。”

照片里的建筑

尽管一直都保持着“在路上”的摄影状态,但有一个地方是张少明所流连的,他甚至不知已是第几次迷失在那种让他心醉的世界里。“我喜欢那里简约、传统却又不失现代的风格,精巧而别致,每次去我都会很晚才出来,细细地观察,拍了很多的片子,在那里慢慢地玩味。”

这个让张少明着迷的地方的确非同凡响,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于一体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精心之作。

对于学建筑出身张少明的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他和他的镜头试图从那些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中反复交错的光影,从那些幽曲的回廊,静谧的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中和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中寻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同于一般摄影师所追求的建筑曲线的韵律感和迷人的光影效果。“对于建筑,我在拍摄时更关注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报着什么样的想法,他想表达一种什么东西。”

“建筑是种感官的体验,必须通过感官媒介来阐释它。”建筑摄影大师埃兹拉•斯托勒以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和用二维图像来表达建筑师构思的独到技能而著称。在他的照片里,隐约藏着人类内心的孤独和缕缕乡愁。在斯托勒身上,我们能看到建筑摄影的真谛――将三维的建筑最重要的一些本质用平面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甚至理解得更为深刻。作为一个学建筑出身,在地产领域工作数十年的商人,对于建筑,张少明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并本能地试图去捕捉更多建筑背后的东西。“人的关系,空间的关系,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会关注建筑的材料、工艺,以及大师在当初设计时的考量。此时,摄影对于他来说,不只是记录,更有学习与思考的意味。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里,让张少明动心的不只是建筑本身,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青花、玉器……也是让他兴致盎然的对象。在他的眼里,这些陈列的宝物和博物馆本身是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他旅行的途中,他也会留意那些美丽精巧的建筑,将它们一一拍下。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拍摄过程,是记录,是揣摩,也是在和设计大师促膝交谈。他享受这样的过程, 如若进入了设计师的内心世界,惺惺相惜。

这样的感觉,不禁让人想起有关埃兹拉•斯托勒的那个故事――有人告诉建筑大师赖特:我们找了斯托勒来拍您的建筑,您有什么要指导的么?赖特说:他全知道。

上一篇:朱庆辰:自在的“空中皇帝” 下一篇:卜镝:古董沉积的寻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