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背后的艰难现实

时间:2022-10-08 08:36:39

2011年1月6日出版的《广州日报》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此次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心,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探视老人是一种孝道,本属于道德范畴,所以不少,人指责把探视老人写入法条是试图以法律约束道德,是法律的越界和不自量力,我却宁愿将其理解为,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这本身就是在提出一种导向,是法律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正常反映,它不是在指责人们的道德缺失,而是一种提醒和警示:它提醒为人子女者,探视老人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它提醒老人,被子女探望是一种合法的权利;它警示这个社会,“常回家看看”已日渐稀缺。因此,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示子女应“常回家看看”,虽然未必能够起到实际的约束作用,但至少从眼下引起的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看,也总算是聊胜于无。

千百年来,“子女常回家看看”都是天下父母温情的期许,也是子女们最殷切的心愿。但近年来,中国在快速转型,社会在剧烈变迁,随着现代生活观念、居住方式的改变,子女常伴父母身边的已经少之又见报道称,中国现有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粱”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常回家看看”的稀缺正是这种转型与变迁的负面产物。

究其实,为人子女者,谁不想对父母尽以孝道?可对当今很多年轻人来说,实际面临的经济瓶颈和时间瓶颈竞使“常回家看看”这・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并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导致子女不愿经常探视父母,难以“常回家看看”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言难尽的艰难社会现实

比如房子,如果父母和子女能够居住在一起,则探视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伪问题,但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是:房价高企,子女连自己结婚的房子都买不起,遑论为父母迁居?有个说法叫“一碗汤的距离”,是指儿女与父母的最佳居住距离是送一碗汤不会冷那么远,试问,今日中国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有多少儿女有这样的购房能力?当然,儿女可以选择不往大城市挤,而是留在乡下或者小城镇孝敬父母,但在地域、城乡差距如此之大的社会现实下这无异于要求子女为了父母牺牲前程,先不说子女意愿,就是为人父母者又有几个能忍心?

比如休假,有网友讥讽说“‘常回家看看’更应该写入《劳动法》而不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此说其实大有道理。记得笔者当年在某机关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里老家在外地的青年职工都按规定享有探亲假,时间还不算短,但时至今日,对无数赴外打工者来说,双休日这样基本的休假有时候还很难得到保障呢,更别说什么年假、探亲假了!其结果就是,每年全国人民只能挤在春节、五一、十一这几个法定长假期间回家探亲,导致一票难求,一路拥挤,回家之途仿佛遭罪之旅。虽然近年来火车提速了,高铁、动车运行了,但便宜的绿皮车也逐渐消失了,票价也跟着涨上去了,高企的回家成本对于那些收入微薄的农民工来说,无异于一笔沉重的负担,往往是他们即便想回家看看也无能力做到“经常”。

还有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一个孩子在外面不能回来,其他子女可以代行孝道,但今天,一方面是中国的独生子女家长们拼命把孩子送到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生存,一方面是一对夫妻要肩负探视、赡养四个老人的重担,现实的困境只能使“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美好愿望,无数人面对的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

“仓廪实而知礼节”,孝道也一样,指望法律能解决“常回家看看”的问题,无异于望梅止渴。从表面上看,“常回家看看”仅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涉及的一则条文,但它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深刻的社会现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改革难度不亚于医改、教改。不过,有一点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其他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都能取得进展,中国人的整体幸福指数得以提高时,“常回家看看”这一困扰当代人的孝道问题反而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上一篇:于今:辟邪\无所谓与言论自由 下一篇:吴碧霞:找回对艺术最本初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