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并不总是美丽的

时间:2022-10-08 07:39:33

本栏目撰稿人马志国,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青年研究》等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特邀心理专家,出版《心理咨询师实用技术》等著作30余部,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

马老师:

您好!看过杂志上您的老年心理的文章,都挺有道理的,于是我就为我的父亲来向您咨询一个问题了。

我父亲今年63岁,原来在单位里担任着一个领导职务,工作的时候,我们看心态挺好,应该说,可以算是个好同志,是个好领导。

可是,我们发现,父亲自从退休后,心理上有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变化更明显了。我们都发现,父亲变得话多了起来,好像怀旧情结很严重,总是热衷于追忆往事。不论是在家人面前,还是在朋友面前,总是喜欢说起工作时候的故事,总是喜欢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光荣历史。有一次,一位朋友来家里,整整跟人家说了老半天自己的工作历史,妈妈想岔开都不成。

总之,给我们的感觉是,父亲似乎是在炫耀自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才华,不能接受退休之后的生活现状,喜欢在回忆过去的故事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我们怀疑,父亲的心态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了?疑惑之下,就专门给您写信了。

请问人到老年是不是都会有这种心理?我们应该帮老人进行一些怎样的心理调适?谢谢您。

一位读者 张长江

张长江朋友:

你好!从来信中提到的情况看,老人的心态表现出明显的“老年回归心理”。

所谓老年回归心理,就是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或遭受挫折时,就会陷入回忆往事的成功和辉煌之中,用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相比较,常常沉湎于往事不得自拔,从中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心理的补偿,却也会陷入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老年人为什么会产生“回归心理”呢?

粗略的说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老年人随着肌体的退化与衰老,思维与辨别能力老化,出现近事记忆障碍,也就是“近事遗忘”,但对过去的“往事”却念念不忘。

二是人到老年,离开了社会活动舞台,原有的权力影响和活动能力已不复存在,心生失落感,因此,怀恋过去的“风光”与“辉煌”。

三是受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尽如人意之事的困扰,遭遇矛盾和挫折的打击,更易促使老年人留恋逝去的岁月年华,陷入“怀旧”的泥潭不得自拔。

由此看来,人到老年确实都难免出现回归心理,都难免往事的回忆。应该说,一般情况下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从心理健康角度说,适当的回忆往事并不就是坏事,可以抚慰老年朋友的心灵,可以补偿现实的心理缺失。从这个角度说,适当的时候,老年朋友也不妨给儿孙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但是,老年朋友过度陷于“回归心理”,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会加剧对现实生活的不接纳,更难于乐观面对现实的生活。如果总是回忆过去消极的经历,更会影响身心健康,加快身心的衰老进程。总之一句话,回忆并不总是美丽的。

那么,老年朋友应如何摆脱“回归心理”的困扰?

一是正视人生,告别过往。

人的一生将经历各种不同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一切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将会经历阵痛乃至消亡,而新鲜事物又会随之孕育与降生。因此,老年人应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沉浸在“不堪回首话当年”的情绪中,应淘汰陈旧和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观念,迎接新事物的产生,进而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是豁达大度,积极向上。

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过去的“拥有”与今日的“失落”,既要有豪情追寻幸福和成功,也应有勇气接纳痛苦和失败。因为,从“兴”到“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自然正是以这种天然的平衡机制,调节着生与死、新与旧、得与失的轮回现象。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后,我们就不必为自己年届黄昏后出现“失落”而苦恼。与此同时,要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防止孤身独处、闭门思“故”;多读报刊,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始终抱有“明天会更好”的人生信念,愉快、积极地度过每一天。

三是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思想上不要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应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能量。要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丰厚的经验知识,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才能。这样,就会陶醉和沉浸在“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幸福和喜悦之中,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充实,活得洒脱。

四是拓宽兴趣,丰富生活。

根据自身的特点,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经常阅读报刊新书,走出家门,多交朋友。这样,既能增强体质,调节情绪,又能用新鲜的知识信息,来取代大脑中的往事,免于闭门思“故”,使心理活动指向现实生活,告别回归心理。

如上的内容,可以供你们做儿女的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节,也可以给老人看看,以促进老人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帮助老人多多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上一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探析